#徐峥#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这部电影被免费分享给全国观众。在影视行业,它开了春节档首登流媒体的先河,成为一时的热议。
此外,电影为观众保留了春节档的观影气氛的同时,也在特殊时期为大家送去了宽心,社会意义重大。
但就是这样一部在前期收获无数点赞和期待的电影,在正式和观众见面之后,彻彻底底地沦为一部囧片。
豆瓣评分5.9
电影的豆瓣评分仅5.9分,就算在“全网免费首播”的名号之下,依旧得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甚至有人评论,全国观众真正该感谢的应该是字节跳动公司,花了6.3亿的巨款请大家看了免费电影。
免费看,还不被观众叫好。
电影上映之后的如此“囧”境,归于这部电影在兼顾喜剧片、公路片和商业片时用错了轻重力度。最后给人感觉看了一部四不像的网络大电影。
徐峥
《囧妈》讲述了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徐伊万,遭遇了婚姻危机。
面对和前妻张璐在二人公司问题上的矛盾,他本想飞往纽约试图阻止妻子的交易,但没想到自己的护照落在了妈妈那里。
阴差阳错之下徐伊万“被迫”踏上与母亲前往俄罗斯的K3列车。
且不说“婚姻危机”已是老生常谈的引子,它作为影片的暗线,不但没有为主线叙事起到好的铺垫,还对夫妻二人关系的描述过于简单。
袁泉
几个特写镜头,几句对话。这些画面就好像向那些大师致敬却又有明显青涩痕迹的学生作品。让观众根本无法进入创作者想表现的中年人婚姻问题中去。
就在大家都快忘了徐伊万还有和张璐之间还有未完之事时,影片最后选取了“主角给前妻写信”的方式作为这条暗线的结尾。
但观众听着徐伊万的旁白,就像鸡汤文里才会出现的“中年人的自我和解”。
*
如果说暗线设计的失误顶多给人带来一丝突兀,那主线里的故事设定和喜剧元素才是真正让观众长时间地沉浸在“囧”字之中的终极武器。
徐伊万为拿回自己的护照,特地去了一趟母亲家。但好巧不巧,就在那天徐妈妈正瞒着儿子准备前往莫斯科红星大剧院进行演出。
于是,这对母子在火车上开始了一段6天6夜的囧途。这一路上,徐伊万和妈妈为观众们表演了以中国亲子关系为主题的小品。
徐伊万不解在家门上安大铁锁的迷惑行为,徐妈妈却义正言辞曰:出远门时,得要双重保险。密码锁锁密码,大铁锁把门锁住啊。
贾冰
徐伊万不解为什么宁愿花更多钱坐火车而不坐飞机去莫斯科,徐妈妈却告诉他,账要这么算......
影片在宣传伊始就表明,这是一部探讨中国式亲情的合家欢影片。
看完片子,你会发现它对中国式亲情这个话题的确做了荧幕呈现,但很可惜影片也止于呈现,而并无更深入的探讨或升华。
妈妈的“投喂式”宠爱和对子女极具掌控式的干涉,是另一种方式的伤害。这个本来极具话题性的看点,被那些为了搞笑而搞笑的桥段,稀释了原本的意义。
你妈觉得你饿
母子的对话更像是小品,几乎看不到精彩的场面调度。那节开往莫斯科的车厢,最终变成了小品的背景舞台。
比起真正被影片中的包袱逗笑之外,观众甚至更多的是看到“情景再现”的画面而发出的苦笑。
当然,母子小品肯定撑不起一部电影,于是绿皮火车化身故事生产机器,成为丰富影片内容的一大功臣。
这趟火车一路途经集宁、二连浩特、莫斯科、圣彼得堡、伊尔库兹克多个城市,而编剧在每个站点都塞满了故事。
真应了那句“人生就像一趟旅程,每一站都会遇到不同的乘客和故事。”
*
和其他乘客换床铺,但不是遇上三世同堂的一家人,就是撞见吵架的小两口。
邂逅异域美女,两人喝酒聊心事,到火车尾扔戒指。
被列车员误关在车厢外面,落得扒火车过夜的下场。
每个小故事说来就来,没有细节铺垫,没有前后联系,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种突如其来的插入式叙事风格,甚至殃及了整部影片前后之间的逻辑。
囧妈三人组
影片前半段各种母子作对,后半段因为一场遭遇“熊出没”大战,完成了统一战线,随后进入到母子交流的环节。
给人感觉他们的关系来了一个度大转弯,上一秒吵架,下一秒和解。
“熊口逃生”这种情节本身与现实有种强烈的违和割裂感,而作为承前启后的过渡,就显得十分僵硬。
从年的《泰囧》到如今的年《囧妈》,徐峥的“囧系列”第三部,我不知道未来这个系列还能不能继续拍下去,但这个“囧”字已经好久不见。
正如整部电影的成色一样,已经被时代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囧妈
但尽管《囧妈》是一个四处漏风的故事,也给人一言难尽的观感,我还是期待徐峥的作品,以演员的身份也好,以导演的身份也罢。
借用《十三邀》里的一句话,徐峥身上同时存在着早成和晚来,其实这带给他一个更宽阔的路,我相信他会越走越远。
毕竟在《我不是药神》中,我们看到过他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