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60229/4776790.html本文乃我太识趣了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高启歌行体怀古诗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明洪武二年()春,时作者正在南京修元史。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全诗写作者登临雨花台时的所见所感,分为三段。首八句写景,中间十句发怀古之幽思,结尾四句感今。波澜壮阔,一气呵成,笔力雄键,寄慨深沉;每四句一转韵,平仄交错,声调铿锵,与唐代李白的歌行有神似之处。
诗人入手擒题,写登临雨花台纵眺所见金陵江山雄奇壮丽之景色,勾画远景。钟山犹如巨龙,似欲破浪飞腾,与滔滔大江争雄,彼此互不相让。这里状物写景不是随意泼墨,而是从繁复多样、千汇万状的景物中,抓住钟山与群峰走向相反的地理位置特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拟人化的手法,点染出钟山磅礴耸峙的气势,把读者迅即带进了山水开朗空阔的境界。
“独西上”、“欲破”、“不相让”、“争夸”等形象生动的词汇,变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写活了眼前的山山水水,可以看出诗人遣词炼句的功力。如此壮观的优越形势,确乎具有帝都气象,可笑当年秦始皇曾在这里埋金痤玉,妄图镇压“王气”,真是枉费心机。如今江山固我,金陵仍是龙蟠虎踞,“佳气”郁郁葱葱,依然一派兴旺的王者景色。诗人对秦始皇的挪输属于陪衬之笔,与上面金陵江山形胜描写相结合,起着反衬和加深的作用,也表现出诗人情绪的跃动,以及对金陵江山奇特雄姿的赞叹之情。
接着以“我怀郁塞何由开”句转入怀古。诗人于苍茫暮色中,面对古都,触发“万古意”,忆起历代王朝的兴衰,流露出浩茫不尽之感慨。石头城,又名石城,三国时孙权所建,背山面江,形势险固,为古代用兵要冲。
“武骑千群谁敢渡”?以请问之语,极写此地固若金汤,万世可守。显然,石头城的建制,象征着东吴霸业的兴起。“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陡然挽转,寓兴衰之感于冷然一问与肯定语气中。“黄旗入洛”是说三国时丹阳人刁玄伪造搬语:“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指东吴)之君乎。”吴主孙皓轻信其言,准备率兵打进洛阳去称帝。行遇大雪,道途陷坏,兵士被甲执仗,百人共引一车,寒冬殆死。“铁锁横江”是说晋国王渗率水军伐吴,吴人在江磺要害用铁链横截,又作铁椎长丈余,暗置江底拒晋舟舰,终于还是被王所破,吴乃灭。诗人重点举出这两件史实,旨在预兆东吴霸图的消歇,说明依靠天险立国,并不可靠。
继由东吴的兴衰联想到荣华一时的东晋以下各代,也都同样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诗意深透一层,倍见神思飞越之状。“前三国,后六朝”四句,借史实的叙述,深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历代封建帝王,只顾割据偏安,胸无大志,最终必然频繁更迭,相继覆灭,致使战血横溢,军民遭殃。这样虽于立意处着墨不多,但历史兴亡的感慨自见。六朝更替,兴衰无端,而诗中只用了“草生宫阙”和“战血流寒潮”两个细节,就把多少次战乱纷争和王朝兴废概括无遗,很有典型性和象征性。
篇终四句,由古入今,颂扬朱元璋统一南北的丰功伟绩,歌颂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的和平生活。其中所抒发的情怀与高启《石射期》一诗“我愿碎其鼓,禀其期,人安四海清,自此万年无战争”的意思是一脉相通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获得统一的喜悦心情,同时暗含对朱明王朝的做戒,希望不再出现南北分裂的局面。
全诗以较严整的七言句式为主,时而间以长短句式,错落有致,构成章法的跌宕变化,为诗的感情抒发起了很好的作用;又熔写景、怀古、感今于一炉,造成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形成这首诗雄浑深沉、气势宏伟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