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西各地习俗迥异的开锁成人礼仪式 [复制链接]

1#

中国近几十年来,一直有“一百年文明看上海,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说法,此话当真不假。

山西因地处中国中西部,表里山河,土地相对肥沃,历来自给自足,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都得以保存下来,这“开锁”自然就是其中一项较具普遍性的习俗。

一、说说山西人举办“开锁”成人礼庆典仪式的目的。

先来说说什么是“开锁”,此开锁不是开各自家里的门锁,而是一种地方风俗。现在,我们多称之为成人礼,也就是孩子开始长大成人的标志。这个长大成人,至少在山西省内来讲,可不是18岁长大成人,而是集中在12岁到15岁的成人启蒙礼。

开锁,同时也是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个区县(县级市)广泛流传的一种习俗。这习俗,原先主要流行于山西省广大农村地区,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开锁习俗也迅速扩散到城镇地区,目前已经呈现出城市地区为主的局面。

举办开锁仪式,是给那些年龄已到12岁到15岁的少年们,所进行的一种精神成长启蒙活动,通常都是在孩子生日当天举办。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开锁的对象一般只限于年龄刚满12岁到15岁的嫡长子,其他孩子,没有这个权利和仪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时间跨度进入到现当代,开锁已经完全摆脱了这一规定,适用于每个家庭的每一个孩子。

开锁,其目的,是要给那些年至12岁到15岁的孩子打开智慧的锁链,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幼年、童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正式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有聪明具才智的方向发展,向着成人成才的目标进步。进而,让12岁及以上年龄的孩子感到并明白,自己已经脱离童年,产生加入到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来,摆脱依赖心理。

其实质上,就相当于现在广泛流传的“成人礼”教育。所不同的是,“成人礼”教育,更多是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层面,而“开锁”,则是一个隆重的集过生日、成人礼、庆典仪式为一体的亲朋好友庆典聚会。

二、山西各地举办“开锁”庆典仪式的年龄各个不同。

清楚了开锁的缘由、情况和目的,我们再来说说,山西省各市县几近完全迥异的开锁习俗,先来说说,山西省内各地“开锁”庆典的年龄差别。

正由于山西省表里山河,交通不便,五千年来,造成了“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现象。更为极端的是,可能你走出十里地,那个地方人所说的话,你就完全听不懂了。而且,几乎是那种只能听懂语气词,剩下的每一个字,都无可奈何的状态。

因此,这开锁的风格习俗在山西各地区,那也是截然不同的。

具体到开锁庆典的举办时间,晋东南长治、晋城等地区,以15岁为主;太原、阳泉等地区,以12岁为主;晋南运城、临汾地区以13岁为主;还有一些地区以14岁为主;但基本上全都集中在12岁到15岁这个范围。

极个别的乡镇村,有8岁就开锁的情况,但非常少见,不占主流。

三、山西各地市“开锁”庆典仪式的主要风俗迥异。

晋东南长治、晋城等地区,开锁风俗主要体现在开锁的三个过程中:一是开锁的男孩或女孩顶一个斗在头上,挂一条锁链,用三把普通的铁锁锁上,然后拿一把烧火用的火柱扎在三个白馒头上,双方姥姥和奶奶分别拿擀面杖砸三下(如果姥姥奶奶去世了,可以是其他同级别长辈),然后再分别由舅舅(姨姨)、父亲和姑姑(叔叔)等三人分别开一把锁。不要担心亲戚少,没有人来开锁,邻居和同村人完全可以做替补,老祖宗早想到这些问题并圆满解决了。

二是舅舅或叔叔拿一把巨大的扫帚,扫帚上挂满了由铜钱(由于铜钱逐渐稀少,近年来已由一毛、五毛和一元硬币来代替了)、红枣、红布条组成的物件,开锁的孩子在前边跑,舅舅在后边边追边轻轻拍打孩子,物件纷纷掉下来,跟在后边的其他孩子们抢做一团。

三是开锁的当事人,跑出了院门,躲开了舅舅的追打,身上背着一个包,包里放着一个面蒸的“羊形”馒头。一直不停脚,跑到离家最近的一处小卖部或小超市,用这个“羊形”馒头换小卖部一把盐或一袋盐,然后再返回家。当然,这袋盐的钱,长辈早已付了,提前安排好了。

太原地区的主要风俗是:孩子无论男女,出生后,脑后勺要留有一缕头发,理发时是绝不剪去的,形成一个长长的小辫,一直到12岁那年,开完锁,再把小辫剪去。这个风俗,挺好玩的。但目前实际看来,太原地区,保留这一风俗的,已经是少数人,大部分孩子,这个小辫子,不再保留了。

晋南地区运城、临汾一带农村的开锁风俗:是把孩子出生时保留下来的脐带保留下来,12岁开锁这天,包好扔到野外的树上,挂在高处。当然,这时的脐带已经不是小时候剪下来时的样子了,而是用红布包了十二层的已经干了的脐带。这种样子的脐带,每年用红布包住缝一层,呈月牙形,十二年缝十二层,到开锁那年的“开锁”庆典时,派人送到野外高处悬挂,越高越好。这种高高挂起,意味着孩子将来前程远大有出息。这实际是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美好愿望的表现。

晋北地区太同一带农村的开锁风俗:开锁时把套在孩子脖子上的金(银)锁,套在手腕上的金(银)手镯取下来,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再用这些锁、镯来桎梏孩子。忻州河曲县则是把12年来亲戚好友送的所有不同材质的锁都挂在孩子脖子上,再挂一把旧式铜锁,请孩子认下的干爹、干妈用钥匙把锁打开,即为孩子开了锁。

开锁仪式中,据老人流传下来的说法,最繁琐、最神秘的“锁”,莫过于临汾市浮山县一带的“铁项圈锁”。它是用废棺木上的铁钉七颗,请木匠在夜深人静、星斗出全的时候,用黑驴蹄子打制而成的。这样的锁之中,隐藏着很多难以琢磨的谜,巫术的、鬼灵的、星相的等多种观念交织掺杂在一起,其组合的内涵、排序,一时很难探究出其所含道理来。不过,这就是民俗的魅力,它就像是一桩桩离奇的案件,扑朔迷离,让人不由得想去深究其里。

然而,由于一些民俗产生的年代过于久远,其本义早已埋没在遥不可及的岁月中无法探知,因此,许多民俗至今还是“悬案”。“铁项圈锁”就是其中一例。不过,不论如何难解的民俗,其目的都无外乎祈福消灾,保佑孩子健康长大成人。

四、现在山西各地市的开锁庆典程序已大大简化。

不过,到现今,不管是山西农村,还是山西城市地区,这种开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大部分地方,都简化到只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给被开锁的孩子脖子上挂一只锁,由舅舅(或其他亲戚长辈)打开锁在脖子上的锁,然后聚餐一顿,开锁活动即行宣告结束。

甚至,连这开锁的仪式,都没有了,给孩子脖子上挂一只从金店买来的金锁或银锁,就了事了。

但令人担忧的是,为开锁所办的“庆典仪式”却越来越奢侈化,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太原、长治等山西省内GDP靠前的城市,一次“开锁庆典”宴客的奢化程度,不亚于结婚办喜事。

我所认识的一些专门研究山西地方习俗的学者,近几年在参加观摩了几十次山西各地的开锁仪式后表示,“12岁到15岁孩子的‘开锁’,也就是庆生仪式,包含的传统风俗已经越来越少。开锁仅仅成为了一个亲朋好友团聚,给孩子过一次隆重生日会的活动。而现在,越来越奢华的庆生宴,过生日给孩子灌输了趋富心理,这完全违背了‘开锁’这个山西传统民俗的意义。有条件的恢复各地市的开锁传统习俗,并加强学校成人礼课程的设置和举行,势在必行。”

对这位学者的话,我深以为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