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的治法
胃脘痛,也简称胃痛。有的仅仅痛在胃脘部位,有的则连及两胁;有的喜按,有的拒按;有的感觉烧灼热痛,有的则拘挛或胀痛;有的痛在食前,有的痛在食后;有的常年作痛,有的按季节发作;有的因饮食不调引起,有的因情绪不好,或过饥、过劳促使发作。或轻或重,虽然表现不一,但其根本原因,不外上消化道有溃疡或炎症,或溃疡合并炎症。不但溃疡和炎症能引起疼痛,就是伴随溃疡或炎症而出现的病理渗出物——如痰或血,或痰血混杂,以及这些渗出物阻碍部分食物顺利下行所形成的瘀滞,也都是作痛的重要因素。
因此,治疗胃痛,有涤痰、消瘀、活血等治标的方法,也有促使炎症消散和溃疡面愈合的清热、祛寒、健胃等治本的方法。这些方法,应当根据病情的缓急、疼痛的特点、病程的长短,选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同时合用,或分期采用。下面就谈谈这些问题。
一、涤痰止痛
涤痰止痛,是用消除痰饮的方法来达到止痛的目的。涤痰、消瘀和活血等方法,虽然是治标,但在这些病理产物消除之后,不但能起到止痛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溃疡面的愈合,所以也是治胃痛的有效方法。
痰饮胃痛,常表现为口干、口黏,或呕出黏液,疼痛胀满,不能进食等症状。这样的痰,胶着难消,或嵌入溃疡的坎陷之中。治疗须采用消除顽痰的方法。轻症用清热化痰法,使热解痰消。如效果不大,兼见胸满气粗、大便秘结等症状,则用攻逐法。前者可用海蛤丸,后者可用小胃丹。
海蛤丸方(朱丹溪)
海蛤壳(在炭火上焙过,放冷,研成细末),瓜蒌仁(捣研),将二味混合成稠膏状捏成梧桐子大的丸。每次服50丸,每日服3次,开水送下。
小胃丹(《证治准绳》方)
芫花(醋拌炒)、甘遂(湿面裹煨)、大戟(水煮晒干)各15g,大*(酒润炒熟焙干)45g,*柏(炒)90g。以上共研细末,另用白术煎汁成膏,调和药末为丸,如莱菔子大,每服3g,空腹温开水送下。此方药力较峻,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除了上述两方外,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也有降气除痰止痛的作用,也可以用来治痰饮胃痛。
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方):瓜蒌1个捣碎,薤白15g,半夏9g,水煎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方)
治胃脘满闷,上冲作痛。瓜蒌1个,薤白15g,桂枝3g,枳实3g,厚朴12g。水3盅,先煮枳实、厚朴取1盅,去渣,入余药,煎数沸,去渣温服。
二、消瘀止痛
“瘀”,指胃肠道有瘀滞。中医诊断为胃肠道有瘀滞的病人,有不少是十二指肠球部有溃疡存在。在服消瘀药之后,多数能排出一些如白胨状物、烂肉状物、黑色坚硬的粒状物,或异常坚硬的粪块等。据此可知,肠胃的瘀滞,实际是炎症或溃疡渗出物的积存,以及因胃肠蠕动迟缓使部分食物或残渣碎屑不能顺利下行,又与渗出物混合而成。瘀滞形成之后,就会出现疼痛,或使疼痛加剧。因此,消瘀一法有时是达到止痛的重要手段。
瘀滞形成之后,不但疼痛会加重,而且由于肠胃蠕动迟缓,还会出现大便干结、多日不大便,以及嗳气、食少、腹痛拒按等症状。由于伴有炎症或溃疡,所以胃脘部也常怕风冷,不敢吃冷食。治疗时应以攻逐法消去瘀滞,可用遇仙丹。若表现为寒证,当于攻逐药中加入温药,可用大*附子汤。
遇仙丹(《苏沈良方》):
驱虫、逐积、消癖、除痰。
黑丑(头末)、槟榔各g,三棱、莪术(醋炙)各30g,大*60g,木香15g,共研细末,用大皂角去子,打碎,煎浓汤,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五更时清茶送下。如大便未通,再饮温茶助之。驱尽虫积恶物,以白粥补之。
一男性,年四旬余,患胃痛已多年,曾经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遇寒加重,大便秘结。满舌白砂苔,厚如积霜。自述曾服过不少中西药物,俱无效果。余根据舌苔,认为胃脘必有湿痰瘀积,因仿遇仙丹之意,用黑丑、槟榔、木香、大*等药煎服。几天后,病人复诊,诸症悉除。又给予原方3剂,巩固疗效。
李某,年四旬余,胃痛已3年,每日胃痛彻背,连及两胁,饮食减少,大便不爽。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中西药无效。既往有手足多汗症,自患胃痛之后,手足不再出汗,舌苔脉象无异常。余据病人从前手足多汗,可见里湿太盛,以后手足无汗而胃痛加剧,是因湿气内结。大便不爽快,也是肠道有瘀滞的缘故。因与遇仙丹方,去皂荚,改丸剂为汤剂煎服。连服2剂,大便泻下大量如粉团、海蜇样的白胨状物,腹中顿时舒畅,胃痛也大为减轻。据方又酌加薏苡仁、苍术等健脾药,几剂后,饮食正常,症状消失。
大*附子汤(《金匮要略》方):
大*9g,炮附子9g,细辛6g,水煎服。
一男性农民,年四十余,脘腹疼痛多年,每痛时数日不大便,脉沉紧。出示其以前服过的药方,有枳实、厚朴、大*等。其中大*曾一度用至30g,但大便仍不通畅。余给予大*附子汤,1剂后大便就畅下,便中有黑色粒状物,大的如*豆大,数量很多,坚硬异常。自泻下后,腹部舒适,亦未再痛。
年,余在灵岩寺中医进修学校讲课时曾将此方的主治与用法,向学员作过介绍。后来下乡巡回医疗时,一学员遇到一农民,因多年顽固性胃痛求诊。因其自述症状与大*附子汤证符合,遂将原方抄用,每味各9g。但细辛用到9g,很不放心,一夜也未睡好。不料次日一早,病人即来叩门道谢。并说,服药后大便泻下大量如烂肉状物,疼痛完全消失,多年宿疾,彻底痊愈。
以上两方,都能消瘀止痛,一般是:寒象不明显,大便秘结不重的用遇仙丹。若手足发凉,尤其是脉搏沉紧,大便秘结,舌淡苔少,其人不呕,寒证明显的,可用大*附子汤。大*附子汤中的大*用量,并不算大,它之所以能起到泻下瘀积的作用,全靠附子温能去寒、细辛辛能散结,使似乎处于停滞状态的肠胃重新活动起来,才能起到推陈致新的作用。如果不用附子和细辛,那么大*的苦寒之性会使肠胃功能更加呆滞,所以前案用到一两也不起作用。
三、活血行血止痛
瘀血作痛,大多是溃疡病的结果。因为溃疡面不断渗出的血液,能留滞而成为死血、瘀血,或与渗出的津液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痰血混杂。痰血滞留于胃肠道,或嵌留于溃疡的坎陷之中,不但妨碍溃疡的愈合,而且一有冷热不调,或辛辣触动,就会疼痛发作,因而使溃疡缠绵难愈。
有瘀血的胃病,多呈针刺样疼痛,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主,五灵脂、蒲*、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都是常用药。尤其是五灵脂和蒲*,在活血行瘀的同时,又有燥湿利水的作用,对于痰血混杂的病人,更为适宜。现列几个简单效方如下。
(1)五灵脂3g,枯白矾2g,共研细面,温酒调服。(2)失笑散(《经验方》):五灵脂(净好者,酒研、澄去沙,炒)9g,蒲*(筛净,半生半炒)6g,共研为末,每服6~9g,用好醋调熬成膏状,再入清水一茶盅,煎至七分,食前热服。或酒煎入,砂糖少许连渣服,少顷,再进一服。(3)手拈散:草果仁、延胡索、炒五灵脂、制没药各9g,水煎服。(4)桃仁、炒五灵脂各15g,共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酒、醋任下。
四、解热止痛
热证胃痛,常常是胃中烧热,舌红脉数,时痛时止。病重时能出现烦躁而吐、额上自汗、手足发凉等症。
痛而兼胀,两胁胀痛,脉弦数的,用兼能平肝下气的金铃子为主药。如: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金铃子(酒煮去皮核)、延胡索(醋炒)各等份,共研为细末,每服9g,温酒调下。
胃热疼痛,常用药物是栀子,因栀子长于解郁泻热。热重夹湿的,栀子配*连更好。
仓促散(《医彻》方):
栀子(炒,去皮)15枚,浓煎,入生姜汁二匙,再煎一沸,服下。
又方:栀子15枚,川芎3g,香附(童便炒)3g,水煎三沸,加生姜汁三四匙,再煎一沸,去滓,入百草霜二匙,调和服用。
热痛夹湿的,多是由于过食油腻等物而致,常兼泛酸,舌苔*腻。可用:*连、甘草,两味药量取6∶1,水煎服。
又方:生白矾、枯白矾各等份,共研细末,面糊为丸,樱桃大,每服三丸,烧酒送下。
以上诸方,药简效速。尤其是栀子和*连,为临床常用药,流传下来治胃热疼痛的名方,如清中汤、清中蠲痛汤、清热解郁汤等,均以栀子*连为主药,又加入其他辅助药所组成的。
清中汤(《统旨方》):
治胃热作痛。栀子、*连各6g,陈皮、茯苓各5g,半夏3g,草豆蔻、炙甘草各2g,生姜3片,水煎热服。
清中蠲痛汤(《张氏医通》方):治胃脘火郁疼痛,或间作寒热。栀子(姜汁炒黑)、香附(醋炒)各5g,炮干姜1g,川芎、*连(炒)、橘红各1.5g,苍术2.5g,炒神曲3g,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食前热服。
清热解郁汤(《沈氏尊生书》方):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治胃热疼痛。栀子5g,枳壳、川芎、香附各3g,*连(炒)、苍术各2g,陈皮、干姜炭、炙甘草各1.5g,生姜3片(痛甚加生姜汁1匙),水煎服。服后禁食大半日,再服1剂。
以上三方,都是以栀子、*连为主药,所不同的是:清中汤里有二陈汤,清中蠲痛汤和清热解郁汤是配入了越鞠丸。前者宜于胃痛夹痰,吐酸多者;后二方能开郁理气,对于情志不舒所诱发的胃脘热痛,最为相宜。
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后两方内都有干姜炭,这是“反佐法”,对于疼痛剧烈的病人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极热极痛都是热邪郁结最严重的时候,里热越重,越会出现表面像寒的假象,如四肢发凉,全身出冷汗,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甚至脉搏也摸不到。这些体表的寒象,正是热结太重,郁在里面不能达于外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给予寒凉药,不用热药配伍,那么寒凉药的凝敛之性,就更会促使热邪郁结,起不到清散宣泄的作用。
明明是胃热疼痛,但病人却怕凉风,不敢吃冷食、喝凉水,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启示病人也不能服用单纯的寒凉药。这只有在寒凉药中加入一点善于走窜的辛热药,才能纠止寒凉药凝敛的缺点,从而发挥其清热解热的作用。
上面提到的几首方剂,如栀子配生姜汁、配川芎、配香附,都是走窜活动的药物,和反佐的道理有些相似,但热邪郁闭还没有达到出现假象的时候,这些药就算辅佐药,而不算反佐。
下面再介绍一些治疗胃热痛重的简便方。(1)栀子9g,附子9g,加盐少许,水煎服。本方适用于痛极全身出冷汗的病人。(2)栀子9g,川乌9g,水煎服。
郁热胃痛,选用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迅速止痛。但有的在痛止后不久再次复发,再服本方,效果不大,这不是上方不对症,而是热邪虽然清了,但胃中还有些秽浊物留滞不去。这时,可用玄明粉3~6g,开水化服。
治疗胃痛,当疼痛好转之后,必须注意饮食,要少吃,吃软食,吃素食,忌油腻辛辣。尤其是胃热疼痛,这些禁忌更为重要。
五、温中止痛
凡胃痛表现为虚寒现象,喜温恶寒、大便溏薄、四肢发凉、舌淡脉迟的,可用辛热药祛寒止痛。如:
(1)理中汤方:人参、干姜、炒白术、炙甘草,水煎服。
(2)高良姜末1g,米汤水调服。
(3)高良姜45g,吴茱萸1~20g、胡椒30g,共研细末,每次用1~1.5g,加入朱砂(研细水飞)1g,调服。
六、养胃健胃及善后诸方
养胃、健胃等止痛法,是在肠胃道没有病理产物,或者病理产物基本上不占主要地位的情况下使用的。这些药物也有促使胃肠本身,从病理状态恢复为健康状态的功能,所以也常是胃病基本治愈的善后方。常用的有当归建中汤、异功散、叶氏养胃汤等。
(1)当归建中汤:桂枝9g,炙甘草9g,白芍18g,饴糖30g,当归12g,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去滓,入饴糖融化,温服。
本方温而不燥,能养血,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用本方的指征是:胃痛喜按,舌红苔少,或舌中心光剥无苔。若舌苔过厚或泛酸、作呕,则不宜使用本方。
(2)异功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水煎服。
凡胃病用过不少攻泻药,症状消失之后,可用本方健补胃气。本方是补益之剂,不宜服之过急,应当采用小剂量,最好每剂不要超过30g,促使胃气逐渐地、缓慢地,然而却是稳步地恢复健康。如果操之过急,剂量太大,也会像饮食过量一样,增加胃的负担,反而效果不好。
(3)叶氏养胃汤:沙参、桑叶、麦冬、玉竹、白扁豆、甘草,水煎服。
胃酸缺乏,舌红少苔的,可加乌梅3枚,或木瓜6g。本方适用于胃阴虚的病人,凡舌红苔少、胃中觉热、口干口渴、疼痛喜按者,可用本方。
(4)简效方:这些简效方既可以止痛,也可以养胃,取用方便,有利无弊。有时胜于服汤剂。
①砂糖半盅,热酒调服。
②蜂蜜一盅,酒一碗,同蜜煎后,调白矾末3g,温服。
③蜂蜜每次30g,热水冲服,每日3次,功效不亚于服当归建中汤。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李克绍胃肠病漫话》/李克绍著.—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5(李克绍医学全集)杏林墨香独家发布。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杏林墨香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