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朝公爵五公爵中的王者与鄙视链, [复制链接]

1#

“高帝最重公,封下于王一等,袭爵公侯伯,非有奇功异能,不得追封王公侯”。朱元璋仿照汉武帝刘邦"白马之约”,非宗室朱姓者生不封王,然“勋戚大臣无生封王者,唯赠典则有之”,也就是“功臣勋戚,生封公,逝赠王”的民王(张廷玉注民王),合封三代者、照依追赠封爵、一体追封。其袭爵子孙,非建立奇功異能、生死只依本爵”。--王世贞

续前文/p>

公爵赠王

以上追赠为王者,庙像用七旒冠皮弁诰命用宝轴金册,本来永乐靖难功臣淇国公丘福也有机会被追赠为王,但因其与鞑靼作战中不顾劝阻冒然追击,中了埋伏兵败阵亡。成祖怒夺丘福的世袭爵位,将其全家流放海南,直到南明弘光帝才追赠其为舒城王,以本文以甲申论明亡,所以不在本文介绍。

详见明朝对功臣外戚最高的嘉奖———追封民王

岐阳王七旒冠皮弁像

子孙三代赠王只有两家

荣(英)国公张玉与后代:

在明代公爵中,一门中因功单独被赠封三代为王的有只有两家,即张玉家族与朱能家族。

张玉在东昌之战中战死,被誉为靖难之第一功臣,朱棣改元永乐后,追封为荣国公,追赠为荣国公,谥忠显。明仁宗加赠为河间王,改谥忠武。

张玉之子张辅,初爵信安伯,累封新城侯,率*占领安南改称交阯,受封英国公。自永乐北征起,历洪熙,宣德,正统四朝(来去是梦),南征北伐率*平叛。永乐第五次北伐还朝,成祖朱棣病逝榆木川,张辅配合朱瞻基,杨荣等秘不报丧,并稳定住北伐的朝廷精锐部队,为朱高炽平稳继位立下头等武功,可惜其在七十五岁高龄跟随冒然亲征瓦剌的英宗朱祁镇,战死在土木堡,生封英国公,死赠为定兴王,谥为忠烈。

张辅对朱高炽之功:明成祖突然病逝榆木川,杨荣与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的“阴谋”

有明一朝功臣勋号字数最多的功臣就是张辅,勋号在洪武开国者曰“开国辅运”,开国翊运“”在永乐靖难者曰:“奉天靖难”,其他则曰奉天翊卫,以祖勋而封后人者曰“钦承祖业”,武职曰“推诚宣力”,文职则曰“推诚守正”。

张辅最初以授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新城侯,洪熙赐诰晋封英国公,加“辅运”二字,正统朝在加“佐理”二字,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辅运佐理”,共得十二字,作为比较,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勋号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八字。

张辅之庶长子张懋,张辅只有两子,张忠为嫡子,因病不得袭爵。张懋是张辅老年得的庶子,九岁袭父公爵,也成为明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承爵者,继承父祖基因,明宪宗阅骑射西苑时,他三发连中,帝赏赐金带,掌中*都督府事,历掌京营、五*都督府等职。后加太子太傅,累进太师兼太子太师。

张懋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凡五帝,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城保卫战张懋年纪小,之后几代朝中也无大的战事,他建边献策,直言谏止发京营兵作圆通寺和武宗胡闹行为,正德十年张懋去世,年七十五。获赠宁阳王,谥号“恭靖”。

张懋为人敦重,遭逢承平之世,为公者六十六年,为太师者二十五年,握兵柄者四十年”,宠冠勋戚,以富贵寿考而令终。万历十一年与朱希忠并削王号。孙仑嗣。传爵至世泽,流寇陷京师,遇害。

成国公朱能与后代:

另一位是靖难第二功臣朱能,靖难之初他夺取北平九门,后率燕*击败耿炳文、李景隆,俘虏平安等十万人,累功至左*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永乐二年加太子太傅,岁禄三千二百石,永乐四年任征夷将*,在安南病逝于*中,赠东平王,谥号武烈。

永乐五年(年),朱能之子朱勇袭成国公,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永乐二十二年跟随明成祖北征蒙古,宣德朝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进封太子太保主管京营(成败皆空)。正统九年统兵出喜峰口,两败蒙古,进太保。土木堡之变,朱勇随明英宗北征瓦剌,于鹞儿岭中伏战死,年五十九,景泰帝削夺其爵位,英宗复位后,追封平阴王,谥号“武愍”。

最后一位是朱能的五代玄孙嘉靖朝权臣朱希忠。嘉靖十五年袭爵成国公,万历元年()九月三十日卒,年五十八,十月追封定襄王,谥恭靖。

朱希忠性机敏,善结纳,名在诸勋贵之上,历掌五*都督府后、右两府,总神机营,提督十二团营及五*营。历事三朝,先后六十六次代表皇帝郊祭天地。赏赐不可胜纪。万历元年九月三十日卒,年五十八,十月追封定襄王,谥恭靖。

关于成国公一系,不得不说还有两位,一位是第四代成国公朱辅,一位是最后一代成国公朱纯臣,成国公不仅都是忠义者,也有辱节者,如这两位。

朱辅是朱勇的孙子,靖难功臣朱能的曾孙,弘治九年朱辅承接父亲朱仪袭成国公爵位。正德后期,明武宗“义子”江彬专权,他狡诈机警,善于献媚,为皇帝物色民间美女,充斥豹房,供武宗淫乐,得到武宗的宠信。江彬授掌*权后恃宠擅权,贪污受贿,驱使百官如同家奴,成国公朱辅因事“忤逆”江彬,堂堂一代成国公竟然被按*法被罚跪*门,丢尽了祖宗颜面。

反观魏国公徐鹏举(徐达七世孙),不愧为明朝开国第一公的后代,江彬闯到魏国公府喝酒,魏府中门不开,中堂不设座(正堂不招待),江彬依仗权势怒斥魏国公徐鹏举无礼。

徐鹏举不卑不亢,义正言辞到:“昔日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曾幸临私邸(南京魏国公府),御中门,坐中堂(来去是梦),自此之后魏府中门锁闭,中堂虚设,无人敢于僭越,今蒙将*来府本不敢怠慢,但若破例,与大逆之罪何异!唯恐将*获罪矣”。

江彬本想发难,却被魏国公徐鹏举反驳的僵在那里,论资排辈的话徐家可是朱元璋钦定的皇明祖训里勋戚的第一家,连后嗣皇帝也不敢轻易废黜,何况他一个伯爵级别(平虏伯)的东厂提督,江彬立时转怒为笑,拱手作揖言道:

“鄙人不知贵府有此般过往,实在浅薄,望魏公见谅”。在偏房与徐鹏举草草的饮了几杯酒就悻悻的离开了。

最可耻的要算成国公朱纯臣,朱能的十二世孙,崇祯皇帝朱由检用血书颁诏,钦命他总督中外诸*并护卫太子,在明亡的前一晚他就在朝阳门,崇祯帝准备从朝阳门前往通州码头南撤,他却将城门紧锁,任凭崇祯帝大声呵斥,朱纯臣紧闭城门不予应答,并将城上红衣大炮的炮口转向城内,李自成进入皇宫后他上表劝进,朱纯臣本想以此作投降的功绩,换来李自成的给的富贵,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弃斩于市”的冷眼嘲笑。

父祖三代为王有六家:

功臣生封国公者,死赠王爵。初封公爵者,其曾祖,祖,父三代追赠爵位,可谓光宗耀祖,但比这还要殊荣的就是三代俱追赠为王,明朝只有六家有如此恩遇。

1,鄂国公常遇春(常四三,常重五,常六六,父祖三代赠开平王)。

2,魏国公徐达(徐五四,徐四七,徐六四,父祖三代赠中山王)。

3,西平侯沐英,去世后赠黔宁王(父祖三代赠黔宁王)。

4,曹国公李贞,李文忠。曹公一系比较特殊,作为朱元璋亲外甥的李文忠的父亲,也就是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以驸马都尉晋恩亲侯,再晋曹国公,去世后追赠为陇西王,俱封前三代。到了李文忠去世后,又追赠他为岐阳王,同样追封前三代,所以李贞和李文忠父子有重叠。

解决的方法是,李贞的曾祖父(李五二)为陇西王,李文忠的曾祖父(李贞的祖父李六二)为岐阳王,李贞的父亲(李文忠的祖父李富)再赠陇西王,等于李贞父祖三代赠王,李文忠父祖四代赠王。所以有了皇明祖训中“鄂,魏,曹以勲,西平兼以戚也(成败皆空)”一句,被朱元璋定为了明朝的开国国戚。

5,荣国公张玉,洪熙朝赠河间王,父祖三代俱赠河间王。张玉,张辅,张懋祖孙三代也被赠封为王,所以荣国公一门连续六代赠王,可谓殊荣之极。

6,成国公朱能,永乐朝赠东平王,洪熙朝加赠父祖三代为东平王。朱能,朱勇父子皆赠王,再加上玄孙朱希忠,也是一门赠六王。

在这一点上开国的魏,鄂,曹,黔(西平)皆不如靖难的荣,成两家。沐英和他的儿子沐晟父子两代赠王(黔宁王,定远王)。向下说,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如信国公汤和、卫国公邓愈等只是本人逝后赠王,父祖只追赠伯侯公爵位,连赠王都没有。

鄂国公常遇春,其子常茂封郑国公,常升封为开国公,一门封三国,卫国邓愈子之子邓镇封王申国公,一门封两国的待遇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公爵的超品与文臣封公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二十七侯(后加),两伯。对照官阶品级为正一品封公,武勋上柱国。从一品封侯,武勋柱国。二三品封伯,武勋上护*,护*。

详见:明朝的宗藩由此开始——九亲一郡十位王,洪武三年册封亲王仪式

在公侯伯未超品前的洪武时代,授封的开国六公中除了常遇春之子常茂外,全部是正一品封公,刚刚诞生三年的大明王朝将星闪耀,战功璀璨。

那一年,韩国公李善长五十七岁,魏国公徐达年三十九岁,卫国公邓愈三十四岁,宋国公冯胜三十四岁,曹国公李文忠三十二岁,郑国公常茂荫其父功授封时年仅十六岁。

洪武朝与之后实授(不是追赠)的公爵中仅有三人是超品封公,一人是朱元璋的妃子胡充妃(楚王的生母)的侄子胡显,陪着楚王跑到蛮洞功,朝着蛮兵放火拔刀的一通瞎叫唤,算是镀了一层金,洪武二十二年授封梁国公(流爵)。

一位是靖难功臣丘福,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朱棣封其为淇国公,最后一位就是成国公朱能。

他们全部是二品封公,品级本应是授封伯爵的爵位,却超封公爵爵位,其中朱能是凭借自己的战功而封公爵,在明朝功封公爵中授封年龄最小(常茂是萌荫),封公时年仅三十一岁。

洪武二十八年起,公,侯,驸马都尉,伯的地位升于一品之上,永乐初期正式确立功臣爵位与驸马都尉超品,自此公、侯、驸马都尉、伯皆在一品之上(见前文),正式确立功臣超品的制度和待遇。

详见:明初驸马都尉的品级,为何超越伯爵列于公侯之下

而要说到文臣授封公爵,那简直是难如登天,明制爵位是“非*功于社稷者不封”,大明律明载:“文臣不许封公侯,其生前出将入相能除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元勋一体封侯谥公不拘此例”,这就等于断了大部分文官封爵的出路。除非投胎投的好作为外戚授封公爵,例如姑姐妹女成为皇后皇妃(如胡显,张鹤龄等),或者叔伯子弟成为大太监(如魏良卿),否则绝对没戏,所以明朝自建国到覆灭,功臣中文臣的实授的公爵只有一位,即韩国公李善长。

功臣中赠封者仅荣国公姚广孝和天水郡公陶安,如诚意伯刘基,忠勤伯汪广洋,何真(武臣文职),忠诚伯茹瑺,靖远伯王骥,武功伯徐有贞,威宁伯王越,恭诚伯陶仲文(医)等文臣大多数授爵的都是伯爵爵位,而且文臣授爵基本都是流爵,不能世袭。

比较有意思的是,因南门之变助英宗复位,武将石亨由侯晋公(世爵忠国公),而“总策划”徐有贞作为文臣仅授封武功伯(流爵),可见在功臣爵位这方面看,那是真的对文臣“鄙视”,说白了就是武贵文贱。

说个题外话,徐有贞有四个女儿,分别嫁给祝瓛、蒋廷贵、朱琇、王瑮。祝瓛生了个儿子叫祝允明,也就是才华与唐寅齐名,周星驰电影中号称“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难怪他敢写《野获编》这类八卦类书籍,拿乡试、会试当儿戏,敢情他姥爷是徐有贞,当然他本身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电影拍的由点丑化祝枝山

徐有贞另一个外孙叫蒋焘,蒋廷贵之子,是明代著名"文学青年"。少年天才,最有名的典故是对联“切瓜分客”,客人吃瓜时随机出了上联: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众人语塞,小小年纪的蒋焘思索片刻,对曰: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下联既出,满座较好,一声好就流传了几百年。

如果文臣封爵说冤枉,第一是刘基(刘伯温),其次就是王守仁了。他一个儒释道三栖圣人,堂堂阳明心学的“教主”,放下毛笔拿砍刀,一边拼了命的抚平了号称明朝第二次“靖难之役”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来去是梦),一边还得哄着半疯半彪的武宗皇帝玩亲征“捉放曹”(将朱宸濠放出来重新再抓起来),累的半死不活立了赫赫战功,嘉靖七年去世后仅赠了个新建伯,还居然又是他喵的流爵,直到数十年后隆庆朝追赠新建侯。

可想文臣授封功臣爵位有多难,如杨荣、杨士奇、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这些明朝首辅因无*功,虽授朝廷的三公三孤三少,但都不接受伯爵爵位,仅享受伯爵的俸禄而已。

驸马都尉中封公者仅有恩封曹国公李贞一人,因驸马都尉位列伯爵之上,侯爵之下,所以晋封侯居多,如建文朝驸李坚封滦城侯,永乐初王宁封永春侯,袁容封广平侯,李让封富阳侯,崔元封京山侯等都是由驸马都尉晋升侯爵,还有寥寥数位去世后赠侯者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公爵中的核心圈

爵位体系中也有鄙视链,总体原则是功封看不上外戚,认为那是裙子底下冒出来的。武将看不上文臣,认为那是酸秀才中“酸”出来的。世爵的看不上流爵的,一世就吹,死了拉倒,不如世爵那样恩泽子孙。

在功臣世爵中,明初功封的公爵中也存在这一个小小鄙视链,也就是可以参与国*核心圈的标志(成败皆空),能否在授封勋号后边注没注上“*国事”衔。

洪武三年大封六公中:

韩国公李善长,“开国辅运“勋号后注明“录*国重事”。

魏国公徐达为“参*国事”。(如常遇春活着时也是这个级别)

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为“同参*国事”。

曹国李公文忠在勋号后注为“同知*国事”。

郑国公常茂授封时是小孩儿,就别管什么国事了。

洪武十年,由中山侯晋升为信国公的汤和加设“知*国事".

以后在无此衔号,简单的说有此衔号,就不仅是个统兵打仗的将帅了,而是可以帮助、参与朱元璋治国理*的核心圈,也是明朝最早的“内阁”阁臣,当然作为朱元璋的幕僚同样死的也最惨。

结语

明朝公爵说了五期,有不少笔误的地方请大家见谅。明朝公爵作为勋贵功臣爵位的最高勋阶,其人其事、其功其过都会名载史册。他们的赫赫战功上荣祖廷、下泽子孙,地位位于百官之首,荣耀与财富与明廷休戚与共,权力与宗室亲王一个朝内一个外藩,几乎分庭抗礼。

遥想,从公元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登极,建立大明。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冯胜,邓愈,李文忠,汤和等各路淮西将帅开疆拓土,南征北战,打下了一个文治灿灿,武功彪炳的“刚明”,一扫五代两宋时期汉族*权被游牧*权欺压奴役的历史阴霾。

洪武三年十一月(公元年),朱元璋在奉天殿大封功臣仪典。群星列阵,战神环立气势是何等威严。永乐元年,壬寅大封靖难功臣,未及脱下戎装的功勋将帅金戈铁马,血染征袍,是何等荣耀。五次亲征漠北,永乐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拒敌与千里之外(来去是梦),功臣们率*一次次与彪悍的游牧骑兵铁血对钢刀,土木堡之变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两位国公不顾高龄,率*搏杀,战死沙场是何等悲壮。

明朝的公爵与其他功臣为大明打出了近百年的和平岁月。明代末期君昏臣怠,文恬武嬉,朋当相争,宗室泛滥,内有李自成起义,外有满清压境,而明朝的世袭下来的公爵大部分也早已成为腐化寄生的阶级,如成国公朱纯臣之辈,如果当时不卖主求荣,能打开朝阳门并护送崇祯帝前往通州码头,南撤到南京,明朝的历史也许就会彻底改写。

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明朝由朱元璋率领功勋打下天下,最终也在功勋的一道铁锁封门中落下了帷幕,来去是梦,成败皆空。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