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诗三百首中最聪慧的新娘,给婆婆做早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曝光 http://www.xxzywj.com/m/

《全唐诗》一共收录了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二千二百余位诗人,这是一本唐代诗歌史,更是一本唐代风俗记录。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一首诗,只有20个字,却记录了一个唐代婚姻习俗,一直影响到如今的婆媳关系。

这首诗就是王建的《新嫁娘词》。

《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姑:指丈夫的母亲。小姑:指丈夫的妹妹。

全诗短短20个字,表达的意思也很简单。

一个新媳妇,嫁过来第三天,就进厨房做饭烧菜。可是,初来乍到的她不知道公婆的口味。

机智地她,叫来了小姑子,先品尝一番。毕竟小姑子和婆婆生活的时间更长,对婆婆的口味更加熟悉。

诗中反映了一个古代习俗——过三朝。

新媳妇嫁来第三天,要下厨做菜,俗称“过三朝”,这习俗到清代还保留着。

《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中写道:“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

诗中反映古时媳妇地位低下,一直影响到如今。

翻开《唐诗三百首》,就是一本唐代习俗册。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插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古时,先民们对山岳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就流传开来。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重阳的习俗是先民对自然规律运行的尊重。

王建在《宫词》中有这样一句诗: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

古时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称作“洗儿”。

富有人家,一般都要大会宾客,作汤饼之宴。席上散发喜钱喜果,叫作“利市”。喜钱用之于汤饼宴上者俗称“洗儿钱”。

“洗儿”的风俗流传至久,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就有一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洗儿”是父母长辈亲人对孩子成长的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祝愿。

上元节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记载了唐代人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节就是元宵节。

“火树银花合”再现了唐代正月十五的灿烂灯火。

正月十五观灯的习俗在南北朝时已形成,到了唐代,燃灯习俗越办越盛大。

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不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都夜游玩乐。

如今,在全球各地,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元宵观灯的习俗。

正月十五赏花灯,三月三来踏青。

杜甫在《丽人行》里说: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是上巳节,这一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卷二》中写道:“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正是彼时上巳当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

时间走过千年,三月三踏青、游春的习俗深入到春日的习俗中,每到春天,踏青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在唐诗中,我们知道上元节有多么欢乐,寒食节有多么凄冷,春游的习俗延续至今,穿越唐诗,我们窥见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很多习俗演化至今,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当我们在异国他乡,提起元宵节,想到观灯;想到重阳节,赏菊登高……是那么亲切,那是乡情,是属于民族共同的记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