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对不对,一直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对三国感兴趣,充满好奇,以前看三国演义,时常看到热血沸腾,血脉喷张。
第一次看易中天品三国,如获至宝,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虽然没有扮演其中任何一个角色,但就觉得每件事都和自己息息相关,很关心。
成都有很多三国古迹,万里桥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当时诸葛亮为出使东吴的费祎在此饯行,费祎临别时说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便有了万里桥的说法。
老桥在95年被拆毁,现今屹立此处的是后建的钢筋混凝土桥。
万里桥横亘在南河上,沿河也有各色风景值得驻足流连。
三国人物经常成为谈资,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出现,羽扇纶巾的大都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挥鞭雄霸中原的魏武帝……
相比之下,一统三国混战的晋就显得冷门了许多,很少成为人们的话题。受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影响,晋给我的感觉就是司马氏的阴柔,毫无吸引力,也就失去了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偏见导致无知,无知加剧偏见,恶性循环。
直到看到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才在这份阴柔的偏见中照进一丝阳光。“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灭吴统一来得是如此迅速,仿佛就是收一个朝发夕至的快递而已。
接收到一个冲击波,就有了探索下一个冲击波的冲动,种子已经埋下,有的仅是休眠期的长短而已,发芽自是必然。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