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读完大约需要8分钟,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建议先收藏哦)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非统一的王朝,往往都很短暂。
而统一的王朝,除秦朝和隋朝之外,相对都比较长久。
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学家的说法不一。
但早在年前,刘禹锡就用这首《西塞山怀古》,充分论证了“只有祖国统一才能换来和平”的观点。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先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年,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赴任途中,经西塞山时,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西塞山,在今湖北省*石市,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形势险峻,是有名的*事要塞。
刘禹锡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益州刺史,晋武帝派王濬造船出巴蜀伐东吴。益州:今成都。金陵:今南京。王气:帝王之气。这两句字面意思是:王濬率领的大*刚离开益州,金陵的帝王之气骤然失色。
(1)怎么理解“下”和“收”?
下,说明王濬是顺流而下,速度很快。
收,也说明动作很快,不拖泥带水。
(2)为什么王濬的大*刚下益州,金陵的王气就收了?
大家都知道,成都距离南京很远,王濬刚出发,东吴就慌了吗?
还真是这样的。
诗人就是要表示:王濬势不可挡,金陵毫无招架之力,两*还未交锋,东吴气势上就已经败了。
(3)诗人为什么要写东吴在气势上就已经败了呢?
这个问题,诗人暂时没有告诉我们。
我们看下两句。
湖北*石2、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千寻铁锁: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截断晋船。一片降幡:指吴主孙皓投降。这两句字面意思是:千寻长的铁锁沉在了长江底,吴主随即向王濬投降。
(1)为什么千寻铁锁会沉在江底?
很显然,这是描写的战争场面,诗歌字数有限,诗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战争场面全部写出来。
实际上,王濬是用了火攻,烧断了铁锁,但是诗人只写了东吴防御的千寻铁锁沉在了江底。
(2)为什么诗人只写东吴败了,而且投降了,不写其他的战争场面?
您有没有觉得奇怪,只看前面四句,东吴好像毫无还手之力,王濬大*简直是所向披靡。
这符合历史吗?
我也不确定历史是不是如此,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留言告知哦。
但是,我可以肯定,诗人是有意这样写的。
诗人就是要告诉我们:东吴即使有千寻铁锁,也阻挡不了王濬大*。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这和“气势为什么败”是同一个问题。
我们继续看下两句。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两句字面意思是:人世间有多少往事让人伤怀?西塞山依然靠着长江。
(1)“人世几回伤往事”,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前面四句,诗人已经把王濬伐东吴的故事讲完了。
我们回顾一下主要的故事情节:两*还没有交锋,东吴在气势上已经败了;两*交锋时,王濬大*势不可挡,东吴很快就败了,并且投降。
紧接着,诗人就写这句“人世几回伤往事”,是什么意思呢?
王濬伐东吴,是不是往事?
对诗人来说,这肯定是往事。
所以,诗人对这件往事很伤心。
那就说明,他就是站在东吴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段历史的。
因为王濬是胜利的一方,诗人不会为他伤心,这个很容易理解。
那么,诗人为什么又说“人世几回”呢?
很显然,令诗人伤心的还不止这一次,对不对?
说明西塞山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战争,而且大多都是防守的一方战败了,诗人都很伤心。
大家看到了吧,诗人仅用这一句,就把发生在西塞山的战争历史讲完了。
(2)为什么诗人可以用这一句,概括所有发生在西塞山的战争?
首先,诗人描述了王濬伐东吴的战争。
其次,诗人认为历史上发生在西塞山的所有战争,和他描述的这场战争,情况其实都差不多,都是防守的一方战败。
大家能明白吧?
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只举一个事例,再加上这一句话,就把西塞山的战争历史讲完了。
长江(3)诗人为什么写“山形依旧枕寒流”?
这一句很好理解。
我们前面介绍了,西塞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那么,历史上发生了这么多次战争,西塞山的山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没有,山形依旧很险要,易守难攻。
那么请问:这里不是易守难攻吗,为什么都是防守的一方败了呢?
您看,这就是诗人要想引出的问题。
怎么回答?
其实很好回答,战争的成败难道只和地势有关吗?
很显然不是。
诗人就是想说:地势险要,就能防御外敌了吗?就能确保平安了吗?
事实说明,并不能。
(4)那么,靠什么才能抵御外敌?
靠帝王之气,可不可以?
不行。因为“金陵王气黯然收”。
靠千寻铁锁(可以理解为防御设施),可不可以?
不行。因为“千寻铁锁沉江底”。
靠地理优势,可不可以?
不行。因为“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您看,前六句诗人写的内容其实很简单:抵御外敌,无法靠帝王之气,无法靠防御设施,无法靠地理优势。
我们现在就可以回答前面提的两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东吴在气势上就已经败了?诗人为什么要写东吴毫无还手之力?
诗人就是为了证明:帝王之气和防御设施无法抵御外敌。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抵御外敌呢?
我们看后两句。
芦狄4、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四海为家:指全国统一。故垒:旧时的壁垒,指*事防御设施。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今已经全国统一,四海为一家,旧时的壁垒已经荒废,只有芦荻在秋风中飘摇。
我们先看后一句。
(1)“故垒萧萧芦荻秋”怎么理解?
这是诗人现在看到的情景。
西塞山是*事要塞,为什么*事防御设施已经荒废了呢?
这就说明这里已经很久没有战争了,对吧?
这很容易理解。
(2)那么,为什么这里很久没发生战争了呢?
诗人已经回答了,就是因为“今逢四海为家日”。
现在已经全国统一,这里自然就没有战争了。
大家理解了吗?
诗人想要表达的观点就是:全国统一之后,这里就不会发生战争,西塞山以东自然也就和平了。
(3)诗人为什么要表达这种观点呢?
这就需要回顾历史。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的将领就拥兵自重,公元年,河北三镇已经出现了藩镇割据。
诗人正是看到这种情形,忧心忡忡,和平来之不易,如果全国重新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将是战争不断。
所以,诗人经过西塞山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只有全国统一才能换来和平的观点。
湖北*石5、整首诗脉络梳理
首先,诗人拿西晋伐东吴举例,东吴靠帝王之气是无法抵御外敌的;
其次,诗人拿千寻铁锁举例,东吴靠防御设施是无法抵御外敌的;
然后,诗人通过山形依旧,然而仍然“几回伤往事”,来说明东吴靠地理优势是无法抵御外敌的;
结尾,诗人用故垒萧萧来反衬如今的和平,说明全国统一后,自然就不会有战争,东吴也就和平了。
这就是诗人的行文脉络。
诗人为了论证“只有全国统一才能换来和平”这个观点,诗人逐项举例:靠帝王之气、防御设施、地理优势都不能换来和平。
结尾,他再通过故垒萧萧来反衬现在的和平,从而得出结论:这和平正是因为全国统一才有的。
这种说理性的古诗,如果只举单一事例,是很难说服人的。
但诗歌字数太少,如何才能有充分的论据呢?
这首诗妙在第五句“人世几回伤往事”,这一句把西塞山的历史战争场景全部概括了,加上前面四句的细节描写,让这首诗的说理性更强。
而之所以能用这一句来概括,是因为诗人找到了西塞山历史战争的共同点:防御的一方总是打败。
这就是诗人的妙笔。
#唐诗#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