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刘禹锡最壮阔苍凉的一首诗西塞山怀古,
TUhjnbcbe - 2023/7/8 21:33:00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刘禹锡最壮阔苍凉的一首诗《西塞山怀古》,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其诗名耀眼,官场不顺。他先贬后召,再贬再召,几度出山,来来往往长达23年之久。

一个人有效生命期有几个23年?更何况这正值从35岁到58岁这*金般的年龄段,谁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呢?

大诗人白居易对此不胜惋惜,他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是啊,固然才高招嫉,有史皆然,可是一贬就是二十三年,付出的代价未免太惨重吧。

任何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遭贬外出固然吃尽了苦头,可是,给他深入社会底层、体察民生疾苦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悠游于山水之间,使诗歌创作接上了地气,有了无尽的创作源泉。要不然,他哪能给祖国诗坛留下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章呢?

真的是“国家不幸诗家幸”!

刘禹锡诗歌创作思维的敏锐度是他人很难企及的,《唐诗纪事》里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

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从夔州刺史任上调任和州刺史。有一天,元稹、刘禹锡、韦楚客3个人到白居易家喝酒,席间谈起南朝兴废事来。于是,4人相约以“金陵怀古”为题各写一首诗。3个人构思未竟,刘禹锡一挥而就,一首传诵不衰的《西塞山怀古》当即面世: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白居易风趣地说,我们4个人相约去探骊龙,你最先得珠。剩下一鳞半爪还有什么用?“于是罢唱。”

试想,这4个人哪一位不是才思横溢的诗坛巨子?看过刘禹锡这首急就章居然搁笔,你说,刘禹锡诗歌艺术功力该是多么了得?

还是让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诗吧:一开章就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

太康元年(),晋武帝派遣大将王濬率领一支有高大楼船装备的精锐水*从益州顺流而下,以锐不可当之势直逼金陵。雄踞东南达半个多世纪的东吴*权顷刻间土崩瓦解,昔日的王霸气象黯然消逝!

是风云突变,来不及防御吗?只要看看铁链千寻横锁江面,就不难想见,东吴也是煞费苦心,拼了老命的;可是,到头来还不是君臣举着投降的白旗走出石头城,以破家灭国而告终。

继东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六代王朝都相继覆灭。尽管人们多少次为之感叹唏嘘,险峻的西塞山却依然枕藉着浩浩寒江巍然屹立!西塞山这位历史老人,目睹人世间多少回*权易帜!只有江山不老,亘古如斯!

现在国家统一、四海为家了,西塞山也见证了一条历史铁律:国家统一符合人民愿望,分裂势力是不能长久的!这,不也告诫那些拥兵自重的藩镇们,当以史为鉴、清醒清醒吗?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屡见佳作,而“西塞山怀古”一首更是其中翘楚,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

诗中借对吴主孙皓千寻铁锁横江却无法阻挡晋灭东吴的旧事,以及历经多个王朝兴衰的六朝古都金陵的咏叹,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兴亡更替、沧桑变幻的深沉感慨和对藩镇割据、祸及天下之时局的隐忧。

本诗开首二联,传神刻画了西晋灭吴的历史事件,西晋战船浩荡威武顺江而下获取胜利和东吴*权铁锁难拒强敌的黯然败落跃然纸上。

接下来两句,则进一步点出了六朝古都金陵所经历的多次王朝兴衰,并通过“人世几回伤往事”的兴亡交替、人事代谢和“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江山亘古、景象未改之间的对比,引人无限感慨与深思:

险要的地理优势和强大的防御工事并不是一个王朝江山稳固的保证;人世间几番战降治乱、分裂统一的轰轰烈烈,恰如悠悠历史长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最终都归于沉寂。

最末“今逢四海为家日”两句,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面对秋意萧瑟苇草丛生的旧时营垒,诗人心中既有赞颂和庆幸之感,也有忧患和警策之意。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国家虽复统一,但当初恢宏的盛唐气象已一去不还,藩镇割据之患也日渐严重,眼下相对安定的景象也许哪天就会被重燃的战火打破。

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沧桑,悲凉而不衰飒,沉重而不失坚忍,不愧在中唐诗坛被誉为“胜境独标”。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禹锡最壮阔苍凉的一首诗西塞山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