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孙膑
孙膑(生卒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作为一名优秀的*事家,两次击败魏国帮助齐国成就霸业,并且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为后世留下重要*事理论。历朝历代对于孙膑都有很高的评价。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第二位、程昱
程昱(公元年-公元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人,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曹魏谋士、名臣、将领。他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巾,初平三年(公元年),被曹操征辟为寿张令,从此为其出谋献策、征战四方。
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都后,任命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讨平袁谭、袁尚后,拜为奋武将*,封安国亭侯。*初元年(公元年),曹丕代汉称帝,拜程昱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同年逝世,享年八十岁。
第三位、鲁仲连
鲁仲连(约公元前05年—约公元前年),又名鲁连,尊称“鲁仲连子”或“鲁连子”,中国战国末期齐国人(今山东省茌平县)。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治家和外交家,被誉为“辩士之冠”。有“助田单复兴齐国”、“义不帝秦”、“一书下聊城”等成就。
据《史记》记载,鲁仲连十二岁即以“救急不救缓”立论,将齐国著名的辩士田巴驳的哑口无言终身不谈。他曾经为齐国出谋划策,帮助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第四位、左良玉
左良玉(公元年—公元年),字昆山,东昌府临清州(今山东省临清市)人。官至平贼将*、太子少保,封宁南侯。他初在辽东与清*作战,曾受侯恂提拔。后在镇压农民*的战争中,不断扩大部队,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为提高自身*治地位,左良玉在对敌作战时,遇弱则战,胜之以邀功;遇强则逃,避战以自保;被时人称为“养贼自重”。
崇祯十七年(公元年)三月,崇祯帝下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授其子左梦庚平贼将*印,并承诺,大功告成以后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不久,京城被李自成攻陷、崇祯帝自杀殉国、福王朱由崧南京继位的消息相继传来,左良玉感念崇祯帝知遇之恩,痛哭失声。左良玉在九江拥兵二十万,坐视李自成攻入北京,逼得崇祯煤山自缢。因此后世大多觉得左良玉功不抵过,奸大于忠。
第五位、王彦章
王彦章(公元86年—公元92年),男,字贤明(或子明),出生地郓州寿张(现山东阳谷县寿张镇)人,五代时期后梁名将。祖父王秀及父亲王庆宗皆未曾担任官职。王彦章获重用后,两人分别被追封为左散骑常侍及右武卫将*。王彦章骁勇有力,事朱温,每战,持铁枪冲坚陷阵,*中号“王铁枪”。
后梁建立,先后为濮、澶州刺史,汝、郑州防御使,许、滑州节度使。常为先锋,与李存勖*对垒。龙德三年(公元92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建后唐,后梁失郓州,他临危受命为北面招讨使。时后唐已尽有河北,以铁锁断德胜口,筑河南、北为两城,号夹寨。王彦章攻下德胜南城,率舟师攻杨刘,凡百余战,后唐以大*来援乃退。后屯兵兖、郓之境,为李嗣源所袭,退保中都,又败,被擒。庄宗欲全活之,对曰:“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遂被杀,享年六十一岁。《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后,为嘉奖王彦章的忠勇,下诏赠太师荣誉之职,又派人寻找王彦章的子孙录用为官。
另记:武训
武训(公元年-公元年),行七,原无名,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山东冠县)人,清朝平民教育家。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武训的学堂——“崇贤义塾”),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古城,先后创造了史前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聊城因运河而兴盛,因漕运而兴起,运河沿岸的城镇、文物古迹以及古老文化遗存,加上世代相承、不断演变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传统产品,一起构成了聊城运河文化资源的主体,孕育了聊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