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18年前深入非典一线采访的女记者。
她也是6年前推出《穹顶之下》的前媒体人。
当然,她还是一部分人心目中的“假”爱国。
年,柴静出生于山西临汾。
17岁之前,她在家乡见到最多的,或许就是煤了。
她的父亲是一名中医,但这个小姑娘从小对医学不感兴趣。
年,柴静考上了长沙铁道学院。
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后,她透过车窗,看到了南国乡间“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画卷。
那个时候,她心中似乎笃定,不再回山西了。
她考上大学的这年,她的一个中学同学,靠着倒腾煤炭,发了。
国家开放了煤炭价格,此前一吨十几块钱,之后的煤炭变成了一千多块。
宛若坐上了过山车,但彼时的她还没有去想过,煤炭和空气之间的关系。
彼时的铁道学院只是中专,三年的学习生涯很快过去,她需要谋划自己的未来。
听到广播电台在招人,柴静便去应聘了。
接下来又是三年,她成为电台里的夜档栏目主持人。
22岁那年,她去中国传媒大学进修,这是她今后即将正式成为媒体人的转折点。
随后3年,她继续留在湖南广播电台,担任《新青年》栏目的主持人。
直到年,她才正式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
从此前基调相对轻松的文艺频道,进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
柴静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调查记者生涯。
刚刚进入央视一年多,她就跟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大新闻相逢。
年的4月,她当月里某一天的新闻调查日记是这样写的:
我不知道XX医院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很可怕。
她和调查团队医院。
她看到的场景是,蒙着白布的病人,被一辆辆轮椅推到了即将转移他们的救护车跟前。
有些人已经瘫倒,被担架抬上了救护车。
跟在最后面的,是病状较轻,可以自行走出来上车的。
不过他们的手里,一个个也都举着输液瓶。
转移的现场很混乱,所有碰到的医生,都顾不上和她说话。
忙乱之中,她只听到一个穿白大褂地说了“天井”这个地方。
对方说,那里的病人最多。
两天之后,采访结束的她和团队其他医院。
医院已经被封锁,她赶忙要求司机调头回去。
她没有说话,没有找人上前去询问。
几个护士就坐在大门口的石阶上,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看起来,她们都还非常的年轻。
柴静没有过去,而是让摄像师对准了她们。
十多分钟的拍摄,都没有人说话。
这是非典肆虐时期,柴静深入一线采访的缩影。
那段日子里,她几乎每天都奔波在第一现场。
当年的非典,突然而至又突然而去,留下了太多谜团。
而对柴静这样一个调查记者而言,她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