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乡村学校在城市的繁华声中落入寂寥浙传新
TUhjnbcbe - 2023/10/29 17:28:00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全文字,阅读约需16分钟记者

赵雪松图片

赵雪松责编

王璐编辑

赵雪松指导老师

陈佳沁一年8月25日,距离开学还有不到一个星期,赵瑞平决定开车到他所任教的小学——于家庄学校,检查一下学校的财物。于家庄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的北部,再往北走就是连绵的大山。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附近几所村子里的孩子都会来于家庄学校上学。57岁的赵瑞平已经在定襄县当了38年的乡村教师,现在于家庄大部分中年人都曾是赵瑞平的学生。进入村子以后,赵瑞平便时不时停车与路边的人寒暄,村里不管男女老幼都管赵瑞平叫赵老师,对于他们来说,赵老师已经成为了这个村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里很多小孩儿的父母也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现在再教他们会有一种更深的感情。”解开学校大门的铁锁,空旷的院子里种植着整齐的花草植物,这都是赵瑞平和学校的老师们在闲暇时间一起种下的。赵瑞平说,这么大的院子应该利用起来,种些花草可以让学校里的生活显得充实一点。学校有两排平房,前面一排是储藏室和校长办公室,而后面一排则是老师办公和学生们上课的地方。▲于家庄学校大门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里,教师们一般都会忙着备课和安排开学班会,但对于赵瑞平以及这个学校的其他老师来说,开学前的压力似乎并不是很大,因为“开学”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未知。“其实对我们来说开学也没什么好准备的,因为我们也不太清楚等开学以后还会有多少学生继续在这里上学,或者哪个老师会被调走,所以一切要等开学以后才开始商议。”这个曾经容纳周围几个村子的学生,培养了几代人的学校,如今也正在和其他很多乡村学校一样,逐渐变得衰败和冷清。二年,赵瑞平从忻州师范学院毕业,来到于家庄学校成为一名语文和英语老师。分配工作时,市区和县里都有学校想要他留下来,但是他最终仍然选择了离家不远的于家庄学校任教。“当时人们的认知里,城市和乡村的学校是没有多大的差别的,不会像现在一样觉得城里条件就比村里优越。而且那时候师范毕业生实行的是分配制度,大部分人会被分配到自己家附近,因为考虑到老师的住宿和家庭问题,这样会比较方便,老师们也不会特别想到城里工作。”在当时,人们还不会为了子女能够进县城里的学校而绞尽脑汁,大部分学生都是就近入学,“户籍所在地在哪个乡,就上那个乡的小学”。因此县里各个学校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好坏之分,彼此间的竞争意识也比较弱,每个学校的学生不会太多,也不至于太少,都在人上下,基本上和那片区域的人口数量有关。“在那个时候,上学是一件非常自然和简单的一件事,家长们对孩子要上的学校以及老师也足够熟悉和放心。”▲80年代农村学校(来源自“搜狐新闻”)“那时候的教师资源非常短缺,教师结构也比较复杂。如果学校里的老师不够的话,会就地录用村里一些比较有文化但是没有考上大学的人来执教,那时候叫代理教师或者民办教师,是没有国家教师编制的,这在后来也成为了一个比较大的遗留问题。”赵瑞平回忆,那时候每个村子学校培养的老师大多是本村人,老师和学生家长都互相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老师在学生面前是没有一点架子的,学生也喜欢和老师们聊天。“这些学生的家长们大部分是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学校差不多就是一个村里的文化中心。学生们下课放学以后会帮家里做家务和干农活,娱乐活动缺乏,闲下来的时间就喜欢到学校里找老师。”赵瑞平在放学之后也经常去各个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了解一下学生们在家中的情况,家长们有时候会留赵瑞平一起吃晚饭,赵瑞平总是欣然接受。“村里的人想法都很单纯,只要你做的事情会帮助他们,他们就会非常感激你。”在课堂上,赵瑞平扮演的是严师的角色,严格对待学生的学业,有时候看到学生偷懒和懈怠,他也会严厉地惩罚。“那个时候大家所有人都比较信奉‘严师出高徒’的理念,本质上是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我觉得主要还是看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有的老师打学生是由于责任心,而有的老师惩罚学生完全是出于一种泄愤的心理。学生是可以分辨出来老师责备他的出发点的。当然,从现在来看,‘体罚’的确是一种陋习,应该用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赵瑞平在执教过程中感受到乡村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情味,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彼此之间感情都十分浓厚。“在村子里大家除了学习之外生活也是在一起的,会自然地相互关心。相比现在许多城里的学校老师和学生已经形成了对立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不正常的,本质上来说是学校给予学生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学校在城市的繁华声中落入寂寥浙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