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VA持股中信银行盈6亿美元中资行再成外资“香饽饽”
本报 钱秋君 北京报道
中资银行再次成为外资眼中的“香饽饽”! 12月4日,西班牙对外银行(下称BBVA)将迎来增持中信银行第一次行权期,BBVA将可能追加11亿欧元(约合16亿美元)从而将持有中信银行的比例从10.07%提高至15%。 11月23日,就在传出“BBVA可能增持中信银行”的消息当天,中信银行H股大涨4.02%,收于6.73港元;A股微跌0.99%,收于6.99元。但中信银行A股此次反弹已经有了45%的涨幅,表现优于大盘。 受外资银行青睐的不仅中信银行一家。11月19日,德意志银行宣布增持华夏银行至17.12%,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11月26日H股上市的民生银行,IPO获160倍超额认购,包括索罗斯、厚朴基金等众多资本大鳄纷纷出资。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均陷入萎靡,外资机构对中国银行业方面的投资也比较谨慎,但相对于欧美市场,中国银行业仍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相较欧美市场,外资还是愿意选择中资银行投资。 《华夏时报》粗略估算,尽管上半年BBVA在中信银行曾有超过50%的亏损,但在两次增持中信银行后,截至11月26日,其在中信银行的投资已浮盈约6.4亿美元。中资行再成“香饽饽”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资银行曾集体被外资股东减持。但BBVA却选择了逆势增持中信银行。今年2月底,BBVA增持中信银行H股,持股比例从4.83%升至10.07%,同时还收购了中信银行私人银行部门20%的股权。 资料显示,目前BBVA持有39.31亿股中信银行H股,总计投资21亿欧元(约31.67亿美元)。“目前其所持中信银行股份已增值至39.21亿美元,浮盈超过6亿美元,这是一个不错的回报。”业内人士估计。 面对如此好的收益,BBVA亚洲区总经理Manuel Galatas在时隔半年后再次接受《华尔街》采访时表示:“仍致力于深化我们与中信之间的关系,并视之为一种关键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我们的股东带来了价值。”《华尔街》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BBVA很有可能会于下周行使到期的期权,将所持中信银行股份从10%增至15%。 而就在今年5月份,Manuel Galatas接受《华尔街》采访时曾表示,由于增持成本太高,现阶段无意进一步增持中信银行。 目前来看,在金融危机渐渐远去之际,中资银行股再度成了国际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11月19日,德意志银行宣布再次增持华夏银行至17.12%从而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11月26日民生银行H股上市获160倍超额认购,众多资本大鳄纷纷出资,包括索罗斯斥资1亿美元,厚朴基金出资约1.29亿美元。 一银行业分析人士称,从民生银行H股受追捧、德意志银行继续增持华夏银行等事件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十分看好中资银行。由此,他认为,如无意外,BBVA增持的可能性非常大。交银国际、摩根大通也对中信银行H股给予“买入”评级。增减持上演“两重天” 还依稀记得年初的“凄风惨雨”:外资银行为救急而纷纷抛售所持中资银行的股份,美国银行抛售56.2亿建行H股,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共同减持中行,工行H股解禁日即遭安联和运通集团抛售。外资股东“减持”一度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关键词。 巨量减持的筹码必有机构接手,如今看来,当时接手的机构目前获利匪浅。 据《华夏时报》统计,从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美银手中接盘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厚朴基金目前获利超过百亿美元。厚朴基金当时分别以1.5元/股斥资55.4亿美元和以3.7元/股耗资45亿美元接盘,这两家银行H股11月26日的收盘价已经涨到3.77元/股和5.4元/股,浮盈分别达到83.8亿美元和20.66亿美元。 造成“年初减持潮,如今增持热”这一冰火两重天局面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业内人士称其为“增持为长远之计,减持为解燃眉之急”。 交银国际中资银行分析师吕小九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上半年外资银行集中减持中资银行股,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外资银行自己本身缺少资本金,因此纷纷套现,另外一个原因是外资股东对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所担忧。10月份,中国内地信贷增长迅猛,说明银行资金充裕,而且目前中资银行股都很便宜了,因此长期看好。” 为何在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消退的现在,外资银行频频增资中资银行?法兴银行中国区资深人士称:“增持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的外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远比美银、花旗等银行小得多,与其本身财务状况有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