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140张照片,看懂了中国人的一生百家故事
TUhjnbcbe - 2024/3/3 16:45:00

本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你曾经一件件地,仔细打量过你的家当吗?

年,摄影师*庆*在吉林的一个小村子里,拍下了66岁的人参种植户吕洪民和他的家当。人参,牛车,铁锅,簸箕,缝纫机,大立柜,花棉被,黑白电视……一张照片记录了21世纪初中国东北农村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样貌。

此后近20年间,*庆*走过几十座城市,拍摄了多个家庭的家当。过程是繁琐的:走入陌生人的家,将所有的家当悉数搬出,连一双筷子、一个发圈、一条充电线都不放过,最终在一个裸露的、外部的空间,完成主人和家当的合影。

年,*庆*在美国纽约拜访了当代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对方看完《家当》后说,「感谢你给我看了这些照片,这些照片帮我打开了一扇看中国的窗。」一张家当照片还被收录至牛津大学的教材。*庆*也凭借《家当》,获得了诸多国际奖项。

这些走向世界的照片,见证了近20年来中国普通人的具体生活:与抽油机为伴的大庆居民,漂泊四处的草原牧民,独居槟榔谷的黎族人,住在古镇弄堂的文史学者,和棺木生活在一起的百岁老人,常年出海的渔民们,网购酥油灯的西藏活佛……在这里,家不再私密,家当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每一幅都是中国家庭未被修饰的、原生态的图景。

这20年,也是中国急剧变化的20年,中国人的物品、居住空间、生活逻辑以及家庭境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庆*不断转换自己观察家当、观察人的视角:他发现,愿意被拍的往往是住在乡下的人,企业家的家是什么样的?他给诸多企业家写信,几乎没有人回复他。后来,他又拍摄了一些很短时间内改变生活状态的人。这些关于家当的图片,打开了转型期日常生活的褶皱,记录了人们物质由少到多的变迁,也刻下了中国人对精神安放的不变需求。

疫情第三年,当远行受到约束,人们又开始重新打量「家」,也重新审视自己与家当的关系。*庆*在今年春天离开故土,远赴异乡生活,回望过去20年,他也在反复思索,《家当》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以及一个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

以下,是*庆*的讲述——

文|赖祐萱

编辑|槐杨

图|受访者提供

1

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找到我,说有个摄影项目,一个省找一户有特色的人家,把东西全搬出来,拍一张「家当全家福」。我觉得挺有意思,就拍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

第一个拍摄对象住在吉林一个很小的村子。吉林,长白山嘛,长白山产人参,我就想找个人参种植户。在网上搜信息,发现有个叫吕洪民的人,把种植人参的经验发在网上,我循着信息找过去,坐火车再倒汽车,还拿着介绍信。对,那时候还有介绍信。

第一次拍家当,没什么想法,家里有啥都尽可能往出搬。搬完,我发现这家人赖以生存的还是人参,牛车,大衣柜和各式锅碗瓢盆。最后,他们一家七口人站在屋前,和养活他们的人参,拉人参的牛车一起拍了合影,记录下这户人家当时的生活。

后来,又拍了三户人家,算完成了任务,那系列杂志出了两期,没了后续,我也没有继续拍。

年于吉林安图县松江镇小沙河村,男主人:吕洪民(66岁),女主人:张桂兰(66岁)

年是个转折点,那年我离开了大庆,到了北京,进中国石油画报社当摄影师,又去《新旅行》做图片编辑,国内国外走了很多地方,感到国内外文化的差异很大,也感到中国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我又想起「家当」,觉得自己应该记录些什么。年,我重启了拍摄计划,更密集地寻找拍摄对象。

找人还是得有机缘。中国这么大,也不知道哪儿适合,更多时候就是旅行,随便走,到了再去寻找。有时也要靠朋友的朋友介绍,找一些有趣的人。

那张最被大家熟悉的蒙古人家就是随机找的。年秋天,我在阿尔山旅行,每天在草原上开车,很空旷,有时开了很远都没有人,突然零星出现几个蒙古包,路过了,我就进去看看,好几个都没有人住。终于到了一户有人的,是一对蒙族夫妇,他们听不太懂普通话,我就比划,比划半天,他们大概也能理解我要干什么,就那么成了。

他们的家当不多,但很有民族的特点:奶桶,望远镜,两只黑狗,带着纹理的柜子,还有远处的风力发电。那对夫妻以游牧为生,半年会换个地方住,他们家当也随着走。那张照片算一个定格吧,定格了当下家和家当的样子。我最喜欢这张照片,无论从房子造型、人、狗还有空旷的草原营造的氛围,它都是特别的,不一样的。

年于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男主人:巴图敖其尔(58岁),女主人:敖勇其母哥(46岁)

过了五年,我在纽约拜访罗伯特·弗兰克,给他看了家当作品,20多张吧,他也最喜欢草原这张。刚见面,他礼节性送了一本《美国人》给我,看完这些照片,他把书要回去了,打开另一页,写下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感谢你给我看了这些照片,这些照片帮我打开了一扇看中国的窗。」

的确是这样,我希望这些照片是看中国的一扇窗。我不需要解释他们是谁,来自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张照片很直观地感受到这个家庭的生活状态,也可以感受到这个家庭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年冬,在大庆,我找了一户人家,他们的小土房背后有一台抽油机,可见资源开采深入了人们的生活。现在,他们还住在那儿,抽油机还在,只是房子变成了砖房。

年2月于黑龙江大庆,男主人:柳立*(40岁),女主人:王敏红(40岁),儿子:柳文超

年北京奥运前,我在通州九棵树附近拍了一户拆迁家庭,家当摆在写满了「拆」字的旧房前,背后的城铁飞驰掠过。

年3月于北京通州九棵树,男主人:杨猛,女主人:李静

在广西,我拍过一个百岁独居老人,他屋里摆了一口棺材,因为寿木不能挪,我们在屋外拍了一张,又在屋里和寿木拍了一张。

年3月,于广西,百岁独居老人的屋内和屋外

一个汕头人家的家当,是在渔船上拍摄的。这个家里,妻子和女儿生活在岸上,男人一年有半年时间在出海捕鱼,我把他的妻子孩子请来,全家在船上合影。画面里有个细节:按当地风俗,女人不能上船出海,可船上有面镜子,贴了好几张美女的照片,都是那种早年的广告贴画。

年6月于广东汕头市澄海区坎头镇凤翔街道北港乡,男主人:王祥贵,女主人:李寅珍,女儿:王丽萍

贵州六盘水,有两个老人带着孙女住在山下,他们的家当很少,是房子有意思,连着五六座都一模一样,是回迁后统一盖的。当年,*府让他们从山顶下来,到县城来生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

有段时间,我很想拍水乡,通过朋友在南浔古镇找到沈嘉允先生,他是南浔文史学者,住在南浔最古老的建筑群里。起初,他以为我只是拍几张照片,我说要把家里东西都搬出来,他也没犹豫,说只要对南浔文化有帮助,他都愿意做。他的祖屋住过四代人,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年于浙江南浔古镇,男主人:沈嘉允(65岁),女主人:周建平(58岁)

年,在北京前门的一个胡同,拍了我的朋友安永庆。三百块钱租的小屋子,东西堆得到处都是。8年后,我再去拍他,他搬到了福建山区,房子还是租的,每天养鱼种菜,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年5月于北京市崇文区长巷四条胡同,男主人:安永庆(49岁)/年于福建山区

拍摄这么多年,大家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拍过*,那时,她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拍过伟大的安妮,那时,她到北京创业没多久,在中关村附近租房画漫画,没有多少东西,后来听说她有了好几百个员工,成了个著名的漫画家。

年,北京电影学院,演员*(22岁),当天是*的大学毕业典礼,拍摄地为北电著名的金字塔建筑前。

这些人的家当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有着特别的含义,也记录了那时候的中国人和他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年,我在海南三亚槟榔谷,拍了一个迄今为止家当最少的人。遇到他时,他正在园区做编织,当地黎族人会说汉语的不多,他正巧会,我们聊了几句,知道他的房子就在不远处,我问能不能去看看,他同意了。进去之后,我震惊了。他的床就是两个棍儿加一块板子,那么一支就睡了。两个锅,一把菜刀,一个热水瓶,两把伞,一把镰刀,一个行李箱,几乎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他叫谭其珍,当时59岁,没有结婚,喜欢喝酒。拍照时,我帮他把东西摆到门前,他妹妹住在山上,远远看见哥哥家门口搬东西,以为他喝酒喝死了,赶紧跑下山过来看。

这样的人,在这样少的家当中,还供奉了一座观音像。那座观音很白,很干净漂亮,应该是花了不少钱请回来的。我觉得挪动不方便,没有搬出来,但受到了很大触动。如果一个正常家庭供奉观音,我不会在意,但是谭其珍不同,就算物质贫乏到那种程度,还愿意花钱买一个信仰,一个不能吃也不能用的东西。我意识到,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一个精神的寄托有多重要。

年,我去看过他一次,他69岁,住在妹妹家,已经老年痴呆,基本不认识人,也不记得我了。

年12月于海南三亚槟榔谷,男主人:谭其珍(59岁)

2

每个人对家当的理解不同,你问他们,这么多家当哪个最重要呢,会得到不同答案。

有对上海小夫妻,女孩觉得床最重要,男孩则认为电脑更重要,里面有他写的影评。我问导演张元,哪件家当最重要,我以为他会说电影拷贝,因为拷贝放在工作室最显眼的位置,但他却说,什么都不重要。艺术家何汶玦很喜欢抽雪茄,拍的时候,他挺着急,说稍微快点,打开了味道都要没了,你会知道那盒雪茄对他也重要。

年8月于北京市东直门春秀路幸福一村9号楼,男主人:导演张元(48岁)

拍摄的时候,我没有特意选择贫穷或富有,更多是希望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这户人家和他们的生活。但拍着拍着,我发现,「家当」很多作品都是在乡下,因为村民比较好沟通,他们更愿意让你进入一个家,也不介意把家当拿出来。但在城里,说服人们把家当搬出来不是容易的,你要直接敲门说我想拍你们家,肯定就给赶出来了。

拍摄乡村和城市,也可以看到两处不同的家当风格。农村的家当很简单,更多是日常生活的用品。有户山西人家,正门墙上贴着阅兵画,有次BBC还是哪个媒体采访我,还专门

1
查看完整版本: 140张照片,看懂了中国人的一生百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