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元宵节印象
TUhjnbcbe - 2024/3/31 16:41:00

像我这样的年纪,农村的孩子对于元宵节的印象一般只停留在饺子上。那个时候,非产麦区白面是很稀罕的东西,普通人家只有初一、十五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饺子。人多肉少,肉是断然放不到十五的,精明能干的妈妈们为了让初一到十五前都能让孩子们闻到肉腥味,会把肉炼成油,用猪油烹馅,把炼完油的肉渣掺到肉馅里。下了饺子的锅一开,满家溢满了肉香,一家老小吃得热热乎乎。

做元宵太复杂,也没有那些个材料,村里也买不到,妈妈们就用糕面包点红糖做成元宵的样子炸了给孩子们吃,脆脆的,一咬满嘴就有糖流出来,烫得孩子们直吸溜嘴,大人们便会望着孩子们暖暖地笑起来。

饭前饭后,男孩们都会出去放鞭炮,一根一根地放。任鼻涕流到嘴边,也舍不得像平时一样擦在衣袖上。手巧的人家还会给女孩们做上一两只小灯笼。女孩们便挑着灯笼站在屋檐下看哥哥弟弟们磨磨唧唧地放鞭炮。

我比小伙伴们幸运,我有个大爷在县房产所工作,大爷是房产所的鼓手。每到正月十五,大爷就会把我接到县里,坐在彩车上游行、观灯、看表演,甭提多牛了。流行队伍里,有大头娃娃、二鬼摸跌、耍霸王鞭的、扭秧歌的、踩高跷的、舞狮子的、耍龙灯的,还有工农兵、样板戏、林彪孔老二……足够我给小伙伴们讲上一个正月。

83年以后,我们这代人就迷上了央视的春晚。一家人早早地吃了饭,围坐在电视机前,把一年积攒的笑都抖露出来。然后就盼着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会,比盼过年还盼,当自己喜欢的节目和演员被评上期望的奖项时就大呼小叫、手舞足蹈;如果评不上,就咬牙切齿地抱怨春晚一年不如一年,元宵晚会更是一年不如一年,赌咒发誓,明年再也不看。但到了第二年,依旧早早地围坐在电视机前,充满期待。

有了孩子以后,灯格外的丰富起来,但也一定要在元宵晚会开始前就带孩子观完灯,元宵晚会是不能误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单位都放焰火,好单位多放点,差单位少放点,但一定要放。仿佛有不成文的规定,一般都会在八点前把焰火放完。后来,有的单位不讲究了,八点以后才放,为了孩子就只能放弃看元宵晚会了,但回放是一定要看的。

那时候,正月十五必有灯展,一般都集中在文化宫和一些大的厂矿门前,小一些的孩子骑在父亲的脖子上,大一些的被母亲牵着,母亲扯着父亲的衣襟,人山人海,一不小心就会被挤散。正月十五是孩子们的节日,父母们这一天最大方,棉花糖和糖葫芦必买,还有一些小花炮。

现在的元宵节,焰火不放了,灯展还有,但人们似乎没有了那个时候的热情,大都宅在家里,摆上满满的一桌;元宵的品种更是千质千味、琳琅满目,但已经吃不出原来的味道了。电视依然开着,元宵晚会也只是偶尔瞟上一眼。饭后的活动基本上是打牌,不打牌的都抱个手机,各自窝在一隅,傻傻地笑。

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顾名思义,元宵节过的是晚上,人们会在灯上写上谜语让大家猜。其实,以往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直到正月十七才算结束。以布灯开始,撤灯结束。活动也不只在晚上,白天也锣鼓喧天,叫做“闹红火”。

邻近的村民通常会组织舞龙队、秧歌队到厂矿单位院里舞弄一番,直到单位领导送上烟酒茶才肯离去。没听说给钱,也没听说要钱,舞弄得很卖力,就图个喜庆、图个吉利。平时大门敞开着,从没听说过有保安。遇上诸如元宵节这样盛大的节日,也只有后勤部门的人简单维持下秩序。

据说元宵节早在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而元宵赏灯要晚一些,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信佛,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士族庶民挂灯志庆,但范围有限,直到汉魏以后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到唐朝,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此,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看西来的佛教把个正月十五弄得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发源于本土的道教也不甘寂寞,煞有介事地捣鼓出个“三元说”来,把正月十五称作“上元节”。两相融合,让元宵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元宵节早期并不叫元宵节,只是以“正月十五”、“正月半”、“月望”或“元夜”、“元夕”称之,到唐朝时,才偶尔被称作“元宵”;及至宋代,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叫做“浮元子”的新奇食品,也就是后来的“元宵”,似乎才正式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民以食为天,看个月亮就叫“节”没多大意思,非有美食不足以为节。

中华民族总能把每一个节日都过成美食节,总能把每一种美食做成不同的风味。宋代民间流传的这种新奇的食品,在北方叫做元宵,在南方叫做汤圆。而且只用一个字就将其工艺精准、形象地描述出来:南方搓汤圆、北方滚元宵。非但如此,便是昼开市、夜燃灯,男女混淆、充街塞陌,鸣鼓聒天、聚戏朋游的热闹场面,也只用一字即可传其神韵:“闹”,闹元宵。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奇妙无比。

正月十五闹元宵,寄托了人们“驱魔降福、祈许光明,求子添丁、求取功名,风调雨顺、万事顺遂,生活热热火火、全家团团圆圆”的美好期盼。佛教说,正月半,佛祖神变,降魔伏怪;道教说,元夕夜,天官赐福。

古人这样描绘元宵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有人说,众生皆苦,唯你又甜又圆。其实也无须太过感叹,只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城里的元宵节上云了,乡下的元宵节扎堆了,朋友圈热热闹闹、大街上冷冷清清。或是独处,或是旅居。而我,吃了朋友送的元宵,躺在床上记述印象过节。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宵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