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文豪苏轼,苏家是怎样培养出天才的
TUhjnbcbe - 2024/4/4 17:41:00

天才虽不可复制,但可启迪后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流传千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大文豪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天才。

苏轼不但文才绝佳,而且在书画、哲学等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书法独成一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反对学术专制,他将儒、释、道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开创了苏氏蜀学。

而且,苏轼在饮食、养生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流传至今的东坡肉就是苏大文豪的杰作。

这样一位不可复制的天才,又是如何成长的呢?我们一起来追寻一下天才长成的足迹。

一,吸山川灵气的天之骄子

宋仁宗景佑三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州的苏家老宅中。

传说苏轼出生时,附近彭老山的草木一夕之间全部枯死,待到六十多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年间,东坡去世后,这座山又忽然恢复了生机。宋朝张端义在《贵耳集》中有记载:

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

人们都认为,东坡出生时,整个彭老山的钟灵毓秀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被他带走了,等他去世后,这些灵秀又回到了彭老山。

当然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苏轼才华的赞美,吸天地之精华,夺山川之灵气。

二,人杰地灵,书香门弟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所处的环境。

眉山是眉州州治所在地,岷江纵贯眉山,山青水秀。

眉山自古以来文化鼎盛,商朝大夫彭祖,道教宗师张道陵,文学家李密,画坛怪杰石鲁等皆出自眉山。

到了宋代,眉州更是涌现了一批风云人物。宋初名臣田锡就是眉州人,后来名动天下的三苏一一苏轼、苏洵、苏辙,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都来自眉州。

苏轼的先祖原籍在河北,在唐代武则天时有个宰相苏味道,后来贬为眉州刺史,终老眉山,这样,眉山便有了苏姓。到苏轼祖父苏序时,苏家已发展成眉州的一个大家族。

苏味道有首《正月十五夜》的诗流传至今: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首句火树银花合成了经典,火树银花不夜天就是从这诗里引申而来的。

苏轼的伯父苏涣高中进士,轰动乡里,苏轼曾回忆天圣中,伯父解褐西归,乡人叹嗟,观者塞途。苏辙也说过乡人皆喜之,讶者百里不绝。这足以看出进士伯父对两个侄儿的影响,读书的种子便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

三,父亲的言传身教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成长,父母的教育至关重要。

苏轼的父亲苏洵却从小不愿读书,常弃学游荡,游手好闲,连考了二十年,也没有中进士。

在妻子程夫人的悉心劝导下,苏洵后来发奋读书,学业有成,并最终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我国古代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老泉是苏洵的号,可见上了教材的苏洵是努力奋斗,大器晚成的代表!

教育,是一件深入灵魂的事,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你要求孩子多严格,你就应该自我要求多严格,你希望孩子走多远,你就应该自己走多远!

你整天要求孩子勤奋用功,好好学习,而你却天天打麻将,时时玩手机,这样的教育,孩子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吗?

对于两个儿子,苏洵要求很严,并将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苏轼六十多岁在海南岛时写了一首诗《夜梦》:

夜梦喜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犹如挂钩鱼。

这诗说的是梦到自己小时候因贪玩,没有完成当天的功课,本应该读完《春秋》,却只读到了桓公庄公部分,担心父亲检查作业,总是提心吊胆的,象咬住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

这首诗充满了童趣,也可以看出苏洵的教子之严,令年老的东坡仍然记忆深刻。

在苏家那修竹数百,野鸟数千的南轩,每天都会传来朗朗的谈书声。苏洵在这里专心研究孔孟等圣贤之说,苏轼和苏辙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读书。父子三人齐齐地读书的那种场面,是何等的美好和幸福!这样的家庭,兴旺发达,似乎是迟早的事。

苏洵不仅严格要求孩子,更主要的是,他没有采取棍棒教育,也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而是用引导的教育方法。

据记载,每当孩子在玩耍时,苏洵就在他们能看到的一个角落里看书,且津津有味,神采飞扬。而当孩子们好奇地围过来时,他又将书藏起来,这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孩子们将书偷出来,仔细阅读,渐渐地,读书成了孩子们的乐趣。

苏洵的才华,未必能成二子的榜样,但他的自律和努力,一定是孩子们的好榜样!

四,母亲的教子有方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中,人格教育放在首位,然后才是学问。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很多都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往往一个大学毕业生,正确的人生观都没有。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名门,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且坚毅果敢。她很重视对子女的人格教育和道德培养。

司马光在为程氏写的墓志里赞他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苏轼记述他母亲: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

《宋史·苏轼传》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一天,程氏在教孩子读《后汉书》,讲到了范滂的故事。

范滂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东汉末年,政权落入宦官之手,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许多忠义之士冒着生命危险上书弹劾奸党,却遭到了朝廷的通缉。范滂就是其中之一。

范滂为了不连累县令与老母亲,主动投案,和母亲决别说,娘,我不能孝敬您了,只希望你不要悲伤!母亲对他说,你今天能与忠义之士齐名,死有何憾!盛名和长寿,怎能兼得?我宁愿你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

讲到这里,年仅十岁的苏轼问:若轼为滂,夫人许之否乎?母亲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疾恶如仇,百折不挠。这些都与母亲的教育分不开。

草木郁郁葱葱,花儿鲜艳明媚的园子里鸟雀甚多,但程夫人却不许孩子们捕捉鸟雀,原因是怕他们弄伤鸟儿,伤及幼鸟,所以,苏家的园子就是鸟儿的天堂。这培养了苏轼善良的美德。

在苏家刚搬进新居时,曾发现了前人窑藏的一坛金银。这意外之财对于常人来讲是天赐之物,但程夫人却叫人重新埋好,不许家人动其中一分一毫!

这教育了孩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非分之财不可妄取的做人标准。这使苏轼为官之时能明辩是非,不失自我!

一个人,其诗能与李白比肩;其词是宋词的巅峰;其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列;其书法自成一派……仕途得意时是朝中要员,失意时是地方小吏,并且起起伏伏,沉浮多次,但他每到一次,都体恤民情,为民办事,每次离任,民众都十里长街,自发相送。并且他生性乐观,性格坚忍,每处都随遇而安,并潜心学问……

这样一位大诗人,大词人,大书法家,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人道主义者,工程师,美食主义者……只能用天才来称呼!

但我们从天才的成长经历中,又能悟到很多……天才不可复制,但能启迪后人!

(图片来自网络)

(坚持原创,读得其乐)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文豪苏轼,苏家是怎样培养出天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