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笔墨里的年爆竹除旧岁,春暖入屠苏川观新
TUhjnbcbe - 2024/4/5 18:34:00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肖姗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最深情的追忆。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散文、戏剧中都能找到关于春节、过年的精彩描述。笔墨有温度,在这个庚子年春节,著名诗人周啸天、四川大学教授张放,将名人笔墨下的“年”娓娓道来。

除夕、元日、元宵春节诗词渐入佳境

“中国人过春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周啸天介绍,春节是中国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节日,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其中有三个主要的节点,一是除夕,即大年三十;二是元日,又称正旦、岁首,即正月初一;最后一个就是元宵,又称上元、元夕、元夜,即正月十五。”周啸天说,传统诗词对春节的描绘,主要就集中在这三天。鲜为人知的是,这三天的诗词并非笼统地歌颂过年好,而是各有主题,风格各异。“除夕诗词断愁肠,元日诗词喜洋洋,元宵诗词最热闹,总而言之,是渐入佳境。”周啸天感叹道。

除夕

辞旧迎新百感交集

“除夕诗词多为抒发愁绪。”周啸天直言,这个愁,既有乡愁,也有文人伤春悲秋的人生感怀。“顾名思义,除夕有除旧迎新之意。对小孩来说,增加一岁固然是值得高兴的事,但在成人,不免百感交集。”周啸天拿唐人李福业的《岭外守岁》一诗举例,“冬去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诗写辞旧迎新,交织着喜悦和感伤两种复杂情绪。其中,“暄”是温暖的意思。“其实,一夜之间,气温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变化,只是诗人心理上的感觉。不过新年,也是冬天与春天的分界线,所以是‘寒暄一夜隔’。诗人的愁绪在‘客鬓两年催’达到了高潮,这一句就是‘马齿徒增’的意思了,比喻自己年岁增加了。诗人是在岭外守岁、过年,古代交通不便,在他乡过年,不免会伤感。”周啸天说。此外,唐代诗人高适的名篇《除夜作》,更是把乡愁描绘得淋漓尽致。“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周啸天解析:“诗句不说自己对亲人如何思念,只说千里之外的亲人在深深地思念自己。这样的写法就把两地的相思之情交织在一起,愈发表现出诗人的孤寂和对家人的思念。”

难道,就没有除夕诗有新年的喜气?“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算是最愉快的了!”周啸天吟诵道:“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最后一句写出了举国欢庆,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元日

名篇当推王安石

正月初一,元日,也是诗人们热爱吟咏的对象。“写元日的诗词,一般都要图个吉利,所以多以吉言为主,喜气洋洋。”周啸天直言,在孟浩然写的《田家元日》里,就表达了这样的情感。“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周啸天直言:“开篇紧扣元日,结尾是美好愿望。”试想,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样的描写正是在点题“元日”。随后,诗人表示自己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然后勾勒出一幅田园牧歌图,结尾处又预言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整首诗没有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但诗人那种怡然自得的恬淡人生,跃然纸上,显然,对于新年,他相当憧憬,并心怀美好。”

周啸天认为,元日诗中的名篇,当推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是最富民俗味的新年。每一句诗,就是一幅喜气洋洋的画卷——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在和煦的春风里畅饮屠苏酒,阳光照进了千家万户,拿新桃符换掉旧桃符,崭新的一年就开始了。“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百姓过春节的习俗是放鞭炮、喝酒、换桃符……桃符,是古人用桃木刻符于门,用来驱鬼,后来演变为春联、年画。五代以来,元日风俗之一是贴春联。这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传统的年味儿并未消失。”周啸天感叹。

元宵

笔墨道尽繁华盛世

“元宵是送年的日子。这个夜晚,张灯结彩,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周啸天介绍,元宵诗中被广为描绘、着墨最重的是“灯”。“灯带来光明,带来希望。”周啸天提到了初唐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他说:“想象一下,整个长安成了灯的海洋,当夜京城还取消了宵禁,城门大开,百姓们通宵狂欢,车马、歌姬、鼓乐……各种热闹的场景交织在一起,把当时的繁华充分表现了出来,好一个太平盛世来临!”

而另一首描写元宵的宋词,更为脍炙人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周啸天解析道:“首句化用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吹落,星如雨’描绘节日夜晚的焰火,五彩缤纷,如天雨流星。然后写香车宝马即游众,写凤箫鼓吹即声乐,写民间艺人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词中运用了放、吹、落、动、转、舞等一系动词,及宝、雕、香、玉、花、星、凤等一系列美的名物,展示出灯节繁华热闹,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最后一句更是意境深远,提高了整首诗的知名度。”#SplitPageHere#

现当代作家:展现独有人文关怀

如果说古代文学中写春节的诗词是以写景抒情为主,那么,现当代作家对“过年”则展现出独有的人文关怀。鲁迅、老舍、巴金、冰心……这些新文学的巨匠们或在作品中频繁描绘过年,或以过年为背景,关照芸芸众生。著名作家、四川大学教授张放表示,这样的文学更具现代性,这样的新年更有信仰。

名家名作

写尽中国人的信仰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他的笔下,老北京过年是这样的:“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过了除夕,元宵是这样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沈从文的《忆湘西过年》描绘了湘西小县城过年情景:“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冰心《童年的春节》,描写了母亲为过年做的美食,突出中国人的饮食观——“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

民风民俗、天伦之乐、美食佳肴……这些现当代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年”留下了笔墨。“许地山、巴金、李劼人等都写过新年,我认为,过年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习惯,而是中国人的信仰。血脉亲情、乡愁别怨、祭祖拜宗……都在那短短的几天得到慰藉,那是一种精神深处的信仰。”张放说,基于此,在中国文坛,无数文人都很重视过年这个话题,他们描写过年的情景,或者以过年为背景,讲述人间冷暖。

知识分子

心怀苍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笔墨里的年爆竹除旧岁,春暖入屠苏川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