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造就三大家两成语的他,人送外号摸棱手
TUhjnbcbe - 2024/10/25 16:34:00
寻常型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www.kstejiao.com/m/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大家是千古佳话,这便是:苏洵、苏轼、苏辙,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独步宋代文坛。其文脉,可追溯到他们的祖先:唐朝的苏味道。苏洵是苏味道的十世孙,苏轼、苏辙自然就是苏味道的十一世孙啦,即这宋代文章三大家都出自他的直系血统。

没有唐代的苏味道,宋代文坛确实会缺失很多的味道。

苏味道不仅一手一脚创制了三大家,还发明了两个成语:火树银花和模棱两可。

“火树银花”来自苏味道的一首诗《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描写了武则天时代的元宵节的盛况:繁华、自由、奔放、多彩。元宵节最有特色的就数花灯与焰火啦,“火树银花”四字劈头盖脸就抓住了从古至今元宵节的特点,真是神来之笔,无怪乎要成为亘古不变的成语。

这种想象自然引来骚人们的模仿。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如柳亚子先生《浣溪沙》中的“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

“模棱两可”来自苏味道的名人名言。

《新唐书》载,苏味道:

常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

他常常对旁人说,办事情做决定时,不要太明白太明确啦,一旦做错了就会后悔,模棱两可就可以啦。

《旧唐书》载,苏味道:

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

他曾经对人说过,处理事务不要决断得太明白了,如果发生了错误,一定会遭受责备和处罚,只要模棱两可就可以啦。

两书的记载有一点不一样,《旧唐书》是说他曾经说过,新唐书就变成了他常常这样说。可能是因为这句话太有个性了,说了一遍就被记住了,然后口口相传,就认为他经常这样说了。

但相同点是大部分的,都有“摸棱”、“持两端可”的说法。后人从这六个字中抽出四个字,再把“摸”改成“模”,就成“模棱两可”了。

至于为什么要改偏旁?摸到底是摸什么?持两端是持什么东西的两端?遍查百度,其言不详,反正,大概就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的意思吧。按照苏味道同志的教导,这些意思不要搞得太明白啦,否则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容易犯错误被责罚。

这真是符合苏味道的“原教旨”,难怪大家要给他起外号了。

但外号到底是什么?史书的记载也是不太明白。

《旧唐书》:“时人由是号为‘苏摸棱’”;

《新唐书》:“故世号摸棱手”。

是“苏摸棱”,还是“摸棱手”?按照从旧从近为真的原则,应该是“苏摸棱”;按照好听,好记,形象的原则,应该是“摸棱手”,还带着一点江湖的味道,多可爱啊。

这些个外号好吗?

《旧唐书》以一事为证:“前后居相位数载,竟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前前后后担任了好几年的宰相,最终也没有什么发明创新,只是周旋其间,只求相容过得去而已。

那是一个什么年代?是武则天时代!皇家的势力、皇后的势力、外戚的势力、士大夫贵族的势力,各种势力在疯狂博弈,一不小心就会被这股斗争漩涡吞没。能位居中枢、周旋各方,保住身家性命已经很不错了。

这里的“苏摸棱”,好像有一点迫不得已的味道。

《新唐书》以另一事为证:“味元尝请托不遂,因慢折之,味道怡然不屑”。他的弟弟苏味元有一次请他办事,他没有办成,弟弟对他发了一顿火,根本不顾及儒家大义“孝悌”的“悌”字,要尊重兄长。而他,竟然轻轻松松舒舒服服的样子,不把这当回事。

这里的“摸棱手”,俨然有了一点大度从容的样子。

可见,史书记载的苏味道“竟不能有所发明”,只是指政坛吏治方面,在文坛诗书上,苏味道的“发明”,还是蛮丰富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造就三大家两成语的他,人送外号摸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