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冲,富源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之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已成为富源传播红色文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富源是革命老区,有着优秀的革命传统,很多红色故事和文化得到传颂。年和年,中国工农红军两次经过富源。发生了老岩脚战斗、白龙山之战(史称入滇第一仗)、车心口战斗、沙寨阻击战等战役,红军指战员牺牲人。在黄泥河镇铁锁箐、营上镇海丹铁索桥、中安镇胜境关等地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动人故事和珍贵文物,长征精神一直在全县传扬。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富源县三个地区在党组织的领导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其中,位于富源西部普冲游击区(现在的墨红),在富源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定伟大信仰,点燃革命烈火。墨红高山巍峨,湖泊秀丽,境内的营盘山海拔.9米,为富源县最高峰。普冲村位于墨红镇的西南部,与麒麟区东山镇接壤。距曲靖市市政府所在地64公里,距富源县城54.5公里,距墨红镇政府7.5公里,是云南省第二大人工水库(独木水库)的水源地。国土面积2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2%,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全村户人,其中彝族人口人,彝族刺绣、火把节、彝族传统婚礼等民族文化至今保存较好。年,普冲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年10月,中共陆良特支委员杨守笃率中共党员马应民、肖鹏、殷世耕进入富源县普冲、麒麟区洒马必一带,以教书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工作。年初,边纵三支队杨守笃带领武装人员进入普冲地区活动,建立游击区。年2月,中共党员杨守笃、马应民、肖鹏、殷世耕等在麒麟区洒马必召开秘密会议筹建普冲党分支部,经陆良特支委员会批准,杨守笃任书记,马应民、王健为委员。年10月中共滇东临时工委和三支队党委派遣吴惠民、丁敏之到普冲工作,秘密发展刘大青、刘光瑞、赵国安、施文品、陆正品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1月,中共陆良县委决定改普冲党分支部为普冲党支部,任命吴惠民为党支部书记,丁敏之、刘光瑞任支部委员。至此,富源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普冲党支部成立后,建立了普冲革命游击根据地(今富源墨红镇和麒麟东山镇),属中共陆良特支委(以下简称特支)。普冲革命游击根据地东连平彝(今富源)县属大河、营上、竹园;罗平县属富乐;南交罗平北区和陆良县的龙海山区;西连曲靖县(今麒麟区)属越州、茨营、珠街、北连平彝县中安镇和沾益县的白水。根据地处于中共滇东北、弥泸、罗盘地委三块革命游击根据地的结合部,东西横距约60余公里,南北纵距约65公里,总面积近平方公里。普冲革命游击根据地山高林密,土地广阔,人烟稀少,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原国民党曲靖、平彝、沾益、陆良、罗平五县统治力量为保存实力,相互推诿、推责,谁也不愿与游击队为敌,自找麻烦,损失兵力或地盘。在此开展革命游击工作,是国民党统治力量最薄弱区域,为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云南,年11月,经中共陆良特支委批准,普冲与曲靖南部坝区合并成立中共东山(普冲)区委员会,吴惠民任区委书记兼区长,组建东山区人民政府。11月19日区政府成立大会在普冲小学召开,到会代表是各小乡、各行政村的干部,经过民主选出的觉悟高、工作积极的贫下中农骨干,各游击部队也选派部分干部参加会议,参会代表人。此时,东山区已发展中共党员61人、成立了团支部及发展团员63人。革命游击区的建立点燃了革命烈火,很快就烧遍全区,广大贫苦人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近3年的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艰苦曲折的革命斗争。从建立党支部开始,整个游击区有记载牺牲的同志98名,为党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涌现出滇桂黔边纵队三支队代司令员杨守笃、东山人民的好区长杨宇春、只身斗匪的吴惠民、英勇善战的指挥员张定国、宁死不投降的苏鉴、坚贞不屈的关赛莲等英雄人物和故事。
精心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基地。年开始,富源县墨红镇党委、政府经过调研论证,决定在富源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遗址(原普冲小学)打造普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成立普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督促项目的规划建设。通过多方协调,筹措资金余万元,建设占地平方米的普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年4月,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基地建设注重还原历史事实,所使用的历史资料,都经多方收集整理,由党史、组织、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专家多次讨论审定。基地整体设计结合当地彝族村落的传统和风格,庄严、大方,到处透露着红色文化气息。项目包括外观装饰、“富源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碑、革命展览馆、红色课堂、廉政文化展厅、美丽富源展厅、民族文化展示厅、接待服务部。其中革命展览馆主要展示了红军长征两次过富源的背景、进军线路模型、主要战斗场景、人物故事、实物图片等,展示了普冲党支部和普冲革命游击区发展历史、游击区地型模型、革命斗争故事、烈士(英雄)事迹等。
注重特色强管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建设普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民众通过认识了解普冲革命斗争的历史,发生的英雄人物故事等,传承红色基因和文化。基地也成为富源县党员干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传统教育。普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主要是围绕组织开展好“六个一活动”,即:瞻仰革命先烈,在纪念碑前进行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参观一次革命斗争历史展览;举行一堂微型党课;听一段革命历史(人物)故事;重走一段长征路;实地参观普冲革命游击区遗址,纪念先烈活动。普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建成以来,共接待县内外组织党员参加教育学习活动10万余人,与县委党校联合办学,现场教学实训20余期余人。基地有效地利用红色基因,激活党员党性,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念之魂”,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白党的“初心”,增强信心去完成新时代我们党员应尽的“使命”。
打造旅游品牌,助推乡村振兴。富源县墨红镇超前谋划,主动融入全县发展规划,以普冲红色文化教育基为龙头,打造自己的“红色圣地”,着力开发红色文化旅游,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精神文明等全面发展。目前墨红镇已经形成了以法土杜鹃山、仙女湖、车心口红军长征战斗遗址、普冲革命纪念馆、普冲石林景区、独木水库风景区、“法土和鲁木克彝族特色示范村”等为主要景点的“一线三片十六点”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赏花暨高山汽车场地越野赛”、首届彝族民间刺绣文化节等活动。积极探索乡村旅游运营模式,成立普冲红色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借力深厚的红色资源文化,普冲村积极打造红色旅游,文旅融合,让更多的人“沐浴”红色“正能量”。
营盘山常青,独木水常绿,革命英雄故事永流传。普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红”促“绿”,以红色文化推动绿色生态旅游,既有“亮点”,也有“卖点”。红色旅游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红色基因融入全村。一个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亮点突出、生活富裕的普冲正以全新的姿态热情欢迎远方的客人。(富源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