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式狂欢元宵节
TUhjnbcbe - 2024/12/20 15:10:00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构成了元宵节独特的符号象征,表明了元宵节所具有的狂欢性质。

元宵节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高潮和收尾。元宵节从隋朝开始就已经有了众多习俗活动,后来经过不断的完善变得更加精彩纷呈,包括猜灯谜、赏花灯、舞龙灯、放烟花、扭秧歌、唱百戏等,可以说是众多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的一个。这种狂欢的状态在有意与无意之中,打破了古代社会的常规生活秩序和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作息习惯的颠覆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要生产与生活方式,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而元宵节的“宵”即是夜晚的意思,表明了元宵节的时间特征。另一方面,元宵节的重头戏花灯,也只有在夜间点燃才能凸显出来魅力。因此老百姓们只有改变日常的作息习惯,才能参加元宵节的各项活动。

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稳定长期施行的宵禁制度,也在这一天完全解除了。唐朝诗人苏道味在《正月十五夜》中就描写了元宵不禁夜,大家彻夜观灯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二、打破活动范围受限的藩篱

古代不像当今社会,没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夜生活,外加宵禁制度的长期存在,每当夜晚来临大家只能在自己的家中休息。而在元宵节这天,夜晚会有众多的节日活动,鼓乐震天,任谁都忍不住出门凑个热闹,活动范围从私人空间转向了公共空间,给单调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活跃的舞台。

三、伦理道德规范的暂时性缺位

儒家的“三纲五常”在保证社会运行的同时,也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在元宵节这天,封建伦理道德出现了暂时性的缺位,男女之间可以自由交往,平日足不出户的女子也可以走出家门,物色心仪的对象。辛弃疾那句著名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生动展现了元宵节当天情人急于约会,焦急等待的场面。

此外,元宵节在古代还有一种“偷俗”,人们以偷他人东西为快,甚至于发展到满足肉欲的偷人。目前在台湾仍然存在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偷摘葱的习俗,以偷他人的葱为吉利,祈求以后的婚姻美满。如此种种暂时有违常规的行为,是对长期以来行为被约束、需求被压迫的一种宣泄。

四、封建等级秩序的失效

我国古代的等级制度相当森严,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很少有直接接触的机会,皇帝更是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天子,被皇宫的高墙与繁琐的礼仪层层包裹。但是在元宵节这天,达官贵人们也会走上街头,与市井小贩们共同赏灯游乐。

在宋徽宗时代,元宵节当晚皇帝会亲临宣德楼观灯,此时皇帝神秘的面孔与民间的距离只剩一层黄色的丝织品。皇帝的私生活已经与楼下的百戏和花灯表演融为一体,老百姓们在观赏灯山烛海的同时,也在直视着皇帝和宫廷。

总之,元宵节在中国古代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狂欢节”,这既是对日常规范的暂时逾越又是对自我意识的有益补偿,不但给刻板的生活增添了调味剂,也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同时有利于降低了古代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概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式狂欢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