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如洋节热闹:
现在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被洋节冲击得七零八落,传统的节日还不如洋节的百分之十热闹,也就春节这个根深工不但是网友们还有百姓们也是痛心疾首的发声:“好好的中国人去凑什么热闹过什么基督教的节日?圣诞节跟你不信基督的有何关系?万圣节不就是鬼节吗?中国的鬼节也有啊!好好的中国人过什么情人节,寒碜!“等等。反正有些中国人恨不得把洋节过个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有人说这是商家炒作的结果,实际从深层次来看还真不是商家的炒作才形成这个局面,商家只是顺应趋势让过洋节的多掏钱,实际商家挺冤枉的,人家是资本啊,人家是哪儿有利往哪儿跑的!那这锅要谁背呢?凡是一件事发生,肯定要有人”背锅“,但是背锅也有冤枉的背和不冤枉的背。容我往下继续扯!
从深处来讲,有洋节情结无非有下面几种人:一种是有些人的对自己民族文化有自卑感和有对自己的民族有自卑感。如凡是中国的文化和人种都是落后愚昧的,中医中招被黑就是典型例子。
另一种就是有些人就是感觉过个洋节显得自己”逼格“高,与众不同。
第三种就是香蕉人了,这种人最可恨,恨不得自己变成高鼻子白皮肤的洋人,就是外黄内白”精神洋人“,同”精日分子“一样一样的。他们天天在网上在现实中鼓吹编造西方文化有多伟大,有多强大,有多好,然后有些人更是混入了媒体圈,几十年如一日忽悠一群百姓。这些百姓呢,又缺乏认知力,自然就圈一堆粉,就跟病毒营销一模一样,要不中国搞传销的那么多?充分说明一些问题了。有些人虽然没有去做传统传销,但是却是中了“文化传销”的毒。在这些人文化传销的推动,影响了他们的“粉丝们“自然就感觉中国传统节日是落后,是不值得过的。
在这样的趋势下,以资本赢利为目的商家自然嗅到了商机,在后面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形成今天这个局面。君不见,现在中国经济复兴,带动文化的强势回归复兴,商家又开始推中国味的商品了。
这是放灯动态图我们回到正题:元宵节古人怎么过呢?总结下来是:文过和武过!
文过是啥呢?那自然离不开古代中国那些灿如星汉的诗词和文人们的。
这元宵节,古代称上元节,元夕,是很隆重的节日,文人们是各显神通,有的如下面这些大家描绘太平盛世。有的则是借元宵之风俗,抒发浪漫之情,有的则是触景思情,引发忧思忧国思乡之情。为什么叫”玩“呢?人家在元宵节灵感迸发,然后挥毫泼墨写下那么优美的诗句遗留给我们一领他们的时代,难道不是”玩“到一个最高境界了吗?
这些出色诗词多好:
唐崔液的《上元夜六首·其一》:”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唐代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明佚名元宵图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李清照的,她《永遇乐·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还有元宵节的花灯还有一个传统项目就是挂灯谜,挂对子,吸引人众众,这个猜谜和对对子,自然少不得彩头。比如传说那个谁谁,对了是王安石,他的岳父不就是在门口挂上灯谜招亲嘛,只是这彩头挺大的。然后让王安石给撞上了,抱得美人归!
双喜临门文过还有个浪漫的过法:
至于那些待字闺中的女子们,一年唯一几次可以光明正大上街的机会,元宵节自然就是一时之间路上美女如云。这一天也是传统相亲的日子,男女倾慕是人之常情,提“存天理灭人欲”的那个货,他就是一个祸害。反正诗词中,南宋之前对正当男女之情从上到下还是持肯定支持态度的,只不过是反对“说好听点是情人,不好听就是乱情的西方情人文化”,反对不正当的偷情通奸男发关系。鼓吹西方文化也许就是想借西方文化把自己偷情通奸的事给弄成理所当然。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中就描绘了美女如云的场面:”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也有类似的:”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民间在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佳节,这时男女倾慕了,月明灯明下可以交换下信物,或者透露自己是何家女子,男子就可以请媒婆上门提亲说亲了!所以民间戏曲和演义小说类从来不缺乏元宵男女佳话情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浪漫至极!(注:古时的他是泛指第三人称,包括她)。
元宵节相约欧阳修思念妻子回忆两人的美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光明正大的浪漫,也能反正北宋年间起码在元宵之时对于男女相约的开放包容,要不然他身居高位,写下这样的诗还不被人喷死啊?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武过是啥呢?
皇家和权贵们,那玩法更多,皇宫张灯结彩,大宴大臣。权贵人家肯定也如《韩熙载夜宴图》那样宴请亲朋好友,喝喝”小酒“,听听”小曲”,很滋润很奢华的。
明皇宫元宵明皇宫元宵至于土豪们那自然就是把自己家庭院里外挂上灯笼,放上灯谜,彩头自然少不了。注重“隐私”的就是把自己家门口方圆几十米甚至几百米都包圆了,全是他们出钱挂的,那些开放点,甚至还会允许寻常百姓进入外院赏灯,自然也少不了准备点美食,在古代这称为大善大德之举了。还显得自己有重文雅之追求,当然大多数是通过此方式在民间博取一个好的名声。上面王安石的老丈人就是这样的土豪啊。
至于百姓们,条件不允许,但是有点条件也会挂上几个灯笼,自然传统美食也会准备点。然后万人空巷上街看花灯,京城的可以远观皇宫,不是京城的的城池之内也是很热闹的,官府会组织挂花灯,富绅们自然也少不了挂花灯。
这是动态图百姓们就齐拥上街来参加这一年难得的娱乐,而且这元宵选的日子也不错,古代以农业为主的背景下,农耕还没开始呢,自然百姓可以享受这难得娱乐活动了。而且古代商业还是挺发达的,可以想象大街上小吃美食、各类小玩意也会吸引吃货和孩童们的目光了,如元好问的: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这是动态图,正常手机应该能看到元宵节还有说闹元宵,闹花灯,那就是大街上会传统的表演节目助兴的,什么踩高跷,舞狮,舞龙等等,反正你能想象中国的传统杂耍类的项目基本上都有,舞龙还有高级玩法,浑身喷火。还有走马灯那更是吸引眼球,把静态的灯笼变成动态了!
不过走马灯可不只是一个灯笼—还有一个叫槐坎的地方代表长江下游习俗:走马灯表演,表演者众多,男男女女以十几岁左右少男少女为主,或者弹或者拉或唱或舞,少女马灯绑身上,手持马头舞动,其它配合进行各种阵形表演。颇具地方特色。
槐坎走马灯表演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在评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我的好多文章灵感都是来源你们的评论!你们的评论点评和点赞是我创作的最大动机,在此谢谢各位阅读我文章的读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