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夕”,也称“灯节”、“灯夕”。前三个名称是因时间而得名,后两个名称是因节日活动而得名。元宵节是火红中国年的“压轴戏”,这一天,活动的主旋律是“闹”,“闹”的形式是夜观花灯。
营灯,营兴兴——江宝福摄元宵节,从唐代起就有观灯的风俗。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长安城中,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惟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唐诗人苏味道有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是唐代元宵节的真实写照。
万家灯火亮九州——江宝福摄延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辛弃疾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元宵盛况的生动展现。明代尤其铺张,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应天后,为庆贺当年的元宵节,他招徕天下富商,放灯10日。当时的南京城内盛搭彩楼,并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一时蔚为大观。
从古至今,元宵张灯的风俗一直流传。历代诗文印证年年中国辉煌灿烂的这一夜:“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元宵风光绮丽;“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元宵,千家万户同乐;“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就是咱老百姓的事;“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这不夸张,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遥远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灯火明亮,儿童们也特别快乐;“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一个灯火照亮中国的节日。
这样的华美的夜晚,风花雪月的故事注定会发生。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古代,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元宵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是有情人相会的时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传统戏剧《荔镜记》中陈三和五娘就是在潮州城内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周邦彦《解语花·上元》有句:“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大词人想起京城的元宵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那是留下定情信物啊!
灯火,照亮元宵节,也照亮情人们的笑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