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是“十三五”时期
实施的一项公共服务工程,
主要内容是
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
实现全国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
与重点地区秒级地震预警,
为公众防灾避险、
重大工程应急处置提供服务。
发展历程
1one
项目背景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意识到我国在减灾手段方面还不够丰富,尤其是灾情获取时效性偏差。
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时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陈顒院士表示,要加强地震预警研究。陈顒院士说,假如地震发生之后,最近的地震台站接收到地震信号,用无线电波发出去,马上通过电视媒体、手机短信发布消息,就可以争取到时间。“不管有多么困难,在未来几年里,中国的地学家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干成。”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
2two
立项批复
自年起,中国地震局启动项目预研究、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建议书编制等工作。
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正式开启立项工作。
年12月,中国地震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建议书。
年6月,项目建议书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后获批。
年7月起,中国地震局启动项目可研工作。
年9月,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可研报告。
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项目可研报告。
为预警台站“落户”
台站勘选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不仅要考虑整体台网布局与观测需要,同时要兼顾通信、供电、交通及长期观测要求。如何能为每一个预警台站选择一个合适的“落户”地点,成为摆在预警项目面前的一道难题。
动员全国31个省地震局余名技术人员,用时30余天,累计行程约万公里,完成了余个预警台站的野外勘选工作。平均海拔米的唐古拉山,纵贯天山脊梁的乌苏独库公路,人居环境恶劣山岭沟壑的滇东北乌蒙山区......留下了勘选队员的脚印,他们和山川为伴,与河流同行。
图片来源:《织一幅安全的图景——云南省地震预警台站勘选侧记(一)》云南省地震局
“一边是嶙峋绝壁,一边是百米断崖,每隔几百米出现的注意落石警示标志,让坐在车里的我们不敢打盹,神经紧绷。”年4月8日,云南地震局勘选队员从昆明出发,前往大姚镇铁锁乡勘选三个宏观备选点,但由于交通不便、基岩破碎、噪音干扰,三个备选点都被迫放弃。第二天,队员们终于找到一处适合的备选点,他们蹲在基岩旁,将数据采集器和笔记本电脑接入地震计,接上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缆线,开始测试数据,不一会,鲜红的地震波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从屏幕左边跳动到屏幕右边,这是大地的“心跳”。
图片来源:《勘选路上,有苦也有诗——云南省地震预警台站勘选侧记(二)》云南省地震局
▼
3three
项目启动
经过前期咨询论证和可行性分析,年7月,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自项目启动到年底,建设者们集中精力开展台站建设。
截至年7月底,台站征租地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全国有土建任务的基准站、基本站开工率超过90%,完工率达到将近80%,土建工程的加快实施,为预警工程的后续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是整个工程发挥成效的基础。
遵循“边建设边服务”的工程建设原则,福建、四川、云南等作为工程建设的“先行先试”省份,已实现部分地区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能力。
年4月18日,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6.7级地震,福建省地震预警系统在震后26秒发布地震预警第一报,为福建各地赢得45至96秒的预警时间。
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发生6.0级地震,震后11.2秒即产出了第一报地震预警信息。年9月8日,四川威远发生5.4级地震,震后7.9秒产出第一次地震预警结果。
随着工程的推进,辽宁、浙江、甘肃、山西、山东、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的子项目也将陆续落地。
到年,中国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预警系统,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以及拉萨周边地区等五大重点地区实现秒级的地震预警能力和分钟级的烈度速报能力,基于PC地震预警终端软件、地震预警APP以及地震预警信息专用接收终端等服务方式,向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地震预警服务产品。
项目建设目标
地震预警可期!
参考资料:
《从设计到服务:我国地震预警的实施历程》中国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