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如果说
“腊八”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那么过了“元宵节”
“年”就算过完了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宵”
因此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就被称为了“元宵节”
今天就是正月十五,
临潼君在这儿
先祝您节日快乐!
今儿临潼君
那就带您穿越一回,
看一看唐朝人
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那从哪里开始呢?
就从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这首诗说起吧!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在隋唐以前,元宵节的张灯活动主要是供皇帝及后宫观赏,时间不固定,节俗也不固定,并不是固定的节日。
记录表明,我们今天能过上元宵节,得感谢传说中的那位昏君——隋炀帝杨广,折腾出了一个元宵节来。
但元宵节得到进一步提倡和兴盛,并最终形成国家级的公众节日,要感谢另外几位唐朝皇帝,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
说到唐朝的元宵节,最重要的节俗,就是看花灯。
唐宋年间
元宵赏灯非常兴盛
无论是京城还是乡镇
处处张挂彩灯
满城的
火树银花
繁华热闹极了
唐朝元宵节看花灯有多热闹,从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可见一斑。其实,白居易也有描述:“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与我们现在看的花灯全是电灯不同,古代的花灯都是点燃火把或点燃蜡烛来制作花灯的。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选择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呢?还在原始社会时,最早的夜间照明工具是火把。火,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还帮助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食年代。所以,从远古以来,人们一直保持着对火的敬畏和崇拜。
到了春秋时期,天子或诸侯在讨论国家大事或接待重要使节时,就要在宫廷之中点燃火炬,谓之“燃庭燎”。这在当时,是最高规格的礼仪,《诗经》里就有“庭燎”一篇。
到了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燃灯更是以其供养佛祖的功用而得到朝野上下的欢迎。此时,燃灯已是四项重要的佛事活动之一:“佛言,有四事。一常喜布施,二修身慎行,三奉戒不犯,四燃灯于佛寺。”可见燃灯的重要程度。唐朝元宵节的大规模燃灯,正是来自佛僧的请求。
唐朝官方灯会
极为奢侈盛大
灯型繁多,各具特色
当时,甚至还出现了利用热动力学催动花灯转动的“影灯”。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20丈高的灯轮、灯树已经不够用了,直接上“灯楼”!
李隆基有灯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上行下效。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达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宰相杨国忠家则“每至上元夜,各有千炬红烛,围于左右”。
民间灯会的热闹程度,也丝毫不逊色于宫廷和高官家的花灯:“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至于大街上的人多到了什么程度呢?有的人甚至被人潮挤得双脚悬空而走,足足走了几十步。
“踏歌”、拔河的节俗
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面,李白提到的友人汪伦,是“踏歌”而来。按照我们的简单理解,汪伦那是边走边唱,是汪伦心情愉悦、随性而为的一种偶然行为而已。
然而,史料显示,汪伦在此处的“踏歌”,正如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提及的游伎们“行歌尽落梅”一样,并不是简单、随意地边走边唱。踏歌,其实是我国原始歌舞的一种,在《吕氏春秋》中有记载,是按照音乐的节奏,用脚踏地为节拍,边歌边舞。
踏歌
唐朝的踏歌,又叫踏谣,是由官方组织宫女或教坊女集体参与表演的大型歌舞活动,在唐朝开始将这种踏歌运用于元宵节的节日助兴。
在宫廷中,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喜爱音乐的人,自然要率先垂范了,他在元宵节“即遣宫女于楼前缚架,出跳歌舞以娱乐之”。他还曾于东都洛阳,召见方圆三百里以内的县令刺史,命他们携带歌舞队前来比赛,大搞文艺会演,并对优胜者予以奖励。
为了让元宵节的踏歌更加丰富多彩,李隆基还让自己手下的大才子、宰相张说亲自出马撰写歌词,也就是现在留下来的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唐朝元宵节吃什么
吃元宵?nonono!
元宵节
事实上,在唐朝以前,元宵节没有专用的节日食物,是到了唐朝才有的,但也不是我们今天所吃的元宵。
01
白粥或肉粥
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元宵,而是白粥或肉粥。《唐六典》记载:“又有节日食料……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膏糜”指的就是肉粥。
02
面茧
第二是面茧。面茧,是一种用糯米做成的蚕茧形食品,也可以用于祭祀蚕神。这当然也不是元宵。
03
丝笼
第三是丝笼。据考证,丝笼不是竹子做的竹笼,而是一种用麦面制作的饼状食品。饼状的食品,当然也不是元宵。
04
火蛾儿、玉梁糕
第四是火蛾儿、玉梁糕。据考证,火蛾儿应该是一种油炸食品,玉梁糕可能是由米粉或麦粉制成的糕点。这两个食品与元宵的距离,也不小。
05
焦塠
第五是焦塠。从史料中的制作方法来看,它的造型是圆形的,主要用面制成,而且面中有南枣做成的馅儿,经油炸之后,“其味脆美,不可名状”,像不像我们今天的油炸元宵?这个焦塠,是唐朝最像元宵的食品。
焦塠,到了宋朝还是元宵节的当家食品,只是当时已出现了“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的“汤圆”雏形。不过,这种“圆子”肯定没有馅儿,因为它还要蘸上糖臛(糖浆)才好吃。
你以为唐朝的元宵节节就这样?
当然不是!他们各种会玩!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也许就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
再无法忘记你容颜
一场黄昏后的相约
饱含柔情蜜意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种中国式的浪漫
在今天看来虽有些不足为奇
然而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
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未婚女子
只有在元宵节这天
才有机会走出家门
也多了与心仪男子邂逅的机会
世界那么大
那个意中人
而你刚好遇见
这样的场景
多么的浪漫
听说
今晚月亮最圆的时刻
出现在23时54分
皓月当空照
月与灯依旧
愿有人等你在灯火阑珊处
来源:网络
走进临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