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老师在农村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何以为证。大家知道,在农村不管过去也好,还是现在也罢,每个家庭的堂屋正上方中央位置,都会摆放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家训,“天地君亲师位”,“师”者老师也。老师在名义上是处于第五位,实则在农村普通家庭里,老师是处于第二位的,因为“天地”是物象,“君”在普通百姓家庭是难得易见的,最常见的就是“亲师”了,即“亲戚和老师”。这是老祖宗留给后代的家训,老师在每个农村家庭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古今都是如此。所以,在农村每个家庭,都是一致的,把老师的位置摆放在家庭重要位置上,因此,尊师重教是每个家庭的老祖宗,留下来的遗训,必须遵崇。农村家庭以此为鉴,遵循老祖宗的遗训,是以“孝道”而固定下来的,不遵循祖宗的遗训,是“忤逆不孝”的,应该受到道德的审判,良心的歉责的。所以,在农村尊师重教是古今农村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是无可否认的。
~~既能农村社会尊师重教,自古至今,都是头等大事。为何现在农村社会,尊师重教却成了过去式,名存实亡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老师本身行为惹的祸。老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最大的天职,是责任的担当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的社会里,有许许多多老师,经受不了经济的诱惑。当然,老师教书育人应该有回报,应该有常人一样,有享受物质生活的权利。老师的待遇的增长是与经济发展成正比的,经济发展了,老师的经济收入随着水涨船高。老师就不应该在课堂上,只讲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把知识和重点留在节假日和晚上补课时讲,收取高额的“补课费”。如有的农村学生交不起补课费,使之每次考试不及格,而无可奈何地去参加老师主办的补课班学习。学生的书包本来就没有那么沉重,是老师强行推荐给学生和家长的有关教辅资料和书籍,加大了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老师要是没有主办什么补课班、特长班、性趣班、尖子班等等以收钱为目的的补课费用,没有卖给学生那些无关紧要的教辅资料,老师爱生如子,学生尊师如父,就不会出现老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紧张局面。~~
第二,农村家庭经济的滞后。有人说,现在城市人尊师重教程度比农村要强,当然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道理非常清楚。这是城市人家庭经济富裕程度要比农村家庭经济富裕程度好多少倍而造成的。不是说城市人对老师的补课没有反感,是在经济上能够满足老师补课的需要,而精神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农村人家庭经济富裕程度非常欠缺,孩子补课费用和教辅资料费用的收取,给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精神压力。有些农民本身经济条件比较着,对学生的额外开支,负担不起。这样日积月累,使老师与学生和家庭的关系逐渐紧张。这就是农村为什么尊师重教现象,名存实亡的真正原因。若是农民全面走进小康社会,家庭经济富裕程度高,能够化解部分尊师重教紧张局面。当然恢复正常的农村尊师重教现象,必须老师以师德严重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农村尊师重教现象将会重现。~~
总而言之,现在农村有些老师由于行为不规范,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越格之事,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带来的后果。农村普通家庭经济十分脆弱,不能满足老师的经济需求,造成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关系紧张,带来的后果。破解打开这一现象的铁锁钥匙,是掌握在老师的手中。老师以师德为重,规范自己的行为,什么事情就会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