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们俗称的元宵节,现代人对这一天的记忆似乎只剩下了吃元宵,而在古代的这一天,却是意义非凡。
在唐代的正月十五,对人们来说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看到平时绝对看不到的各式花灯,第二个好处便是不禁夜。
也许这两个优势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古人而言却是难得的恩赐,在唐代,一直实行宵禁政策,一到晚上,街上没有路灯,一片漆黑冷清,人们都得在家呆着,不许外出,不然就会被抓起来。
而只有正月十五这几天是不禁夜的,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可以涌上街头,赏花灯,玩他个痛痛快快,可谓是古代的狂欢节。
唐代诗人苏味道,是武则天时代的诗人,他有一首诗便真实地描绘了正月十五夜晚的壮观景象,这便是《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古时的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节,这一天也是全国上下普天同庆的狂欢之节。
在这一天的晚上,到处灯火灿烂,火树银花。此时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灯火连成一片,这个场景在今日看来也是何其壮观。
正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的那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城门的卫士打开铁锁,红光映衬着星桥。星桥在当时是非常的桥,这座桥的北面是皇城,南面是百姓的生活区,在平时,这里戒备森严。只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桥的铁锁是打开的,此时的帝王,后宫佳丽和文武百官都可以与民同乐,真正做到普天同庆。
街上风流倜傥的少年骑马游街,尘土飞扬,这在平时也是看不到的景象,在夜里,如果光不是很强,是绝对看不到尘土的。
正月十五,一轮圆月挂在天上,街上每个人都沐浴着皎洁的月光。
街上的歌女打扮得花枝招展,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有云:“何彼秾矣,华如桃李。”歌女们在街上边走边唱《梅花落》,《梅花落》和《折杨柳》在当时的唐朝是最流行的两首曲子。
实际上,正月十五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平时姑娘们大门不出二门不入,在这一天也都上街游玩,如果遇到心仪的男子,便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随意,古代的上元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由于正月十五这几天的特许狂欢,节日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但狂欢的时光终究会过去,无情的时间也要从指缝中溜走,生活依旧要从今天的狂欢回归到明日的平淡,多么希望这恼人的玉漏不要再催促了。
苏味道,是唐朝的诗人,官至宰相,但我们可以依旧对他不是很熟悉,但若提起他的后代,那是无人不知,宋朝最为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都是苏味道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