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时代是重农抑商的年代吗?
提起薛宝钗,网上就有一种观点,认为按照“士农工商”的排序,薛家的出身实在是太低,进而认为宝钗实在配不上荣国公之孙贾宝玉。
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有些错位的。最初提出“士农工商”四民概念的是管子,而管子是一位非常重视商业的政治家,他在《管子·小匡》中说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认为商人是和士农工一样的国家柱石,甚至还认为一个国家必须有相应的商业配套发展,“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可见管子列出四民的初衷并非是要贬低商人。
管仲之后的秦朝至隋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时期,朝廷实行“崇本抑末”,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可是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不能不挪窝,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和陆地丝绸之路的重新贯通,宋元两代,商品经济迎来了大发展,商人的地位就有了提高。尤其是元代,身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在草原上时就极度依赖商业供给生活必需品,他们没有农耕民族对商业天然的警惕性,推行重商主义,又加上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东西南北贯通,此时的商品经济在宋朝基础上又获得了长足发展。而在元朝四民中,从事商业和金融活动的色目人是仅仅次于从事军事活动的蒙古人的第二等人,这一阶段士农工商的排序显然是不好使的。
明朝从朱元璋起就实行海禁,中断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国际贸易大发展格局。直到隆庆开海,才结束了长达年的闭关锁国局面。这段时间对外贸易是得到抑制的,国内的商品经济却还在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业的发展又有了规模,从事商业的人口增加,社会对商业定位也开始改变,认为“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业也”(明·冯应京·《月令广义》),甚至出现了考科举不如当商人的言论:“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举反在次着。”(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
内务府旧址清朝之时,满人以骑射为本,不从事商业,但就像蒙古人一样,他们是依赖商业活动的,也有拿本钱给家下人,出去做买卖赚钱的习俗。这个习俗在入关后也一直保存了下来。入关之初,顺治皇帝在紫禁城设宴招待了八大晋商,因为他们为满人入关提供了物资支持,并且将他们入籍内务府,为皇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这就是皇商的开始。在官方称呼中没有皇商这一说法,《内务府奏销档》中提到内务府商人时用的都是:hvdainiyalma,直译过来就是买卖人的意思,没有皇不皇的,这些商人对外自称皇商,纯属拉大旗作虎皮,方便自己做威福。
皇商们做着皇家的买卖,可以获得经济上的特权,对铜铁、盐业、茶马、丝绸、皮草、铸银、人参这些高利润行业实行垄断经营,以获取丰厚利润。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获得政治上的特权。内务府商人往往会被授予官职,而且级别还不低,从正一品到从二品的都有,要知道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朝廷加封他为太子少保才不过是从一品的阶级,而徽商江春仅仅靠行商就获得了正一品光禄大夫的赐封。可以说在清代时,商人时可以即富且贵的,一般的读书人也无法与之相比。
皇商范毓并赐封正二品太仆寺卿、江春赐封正一品光禄大夫、胡雪岩赐封从二品布政使、张弼士赐封正一品章服顶戴、叶澄衷赐封正二品章服顶戴、伍秉鉴赐封从二品官衔、盛宣怀任从一品邮传部尚书、乔致庸父子三人均为二品顶戴花翎、梁经国封诰从二品通奉大夫,追赠正一品光禄大夫、王炽赐封从一品荣禄大夫,封典三代一品。
内务府世家可以说,在清朝,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以往的”士农工商“的老皇历已经不好使了。如此才会出现出身商户的薛家,竟然和军功世家的贾家、王家、史家并称为四大家族的现象。而且还不是因为薛家有钱就并列在一起,薛家还与四大家族相互通婚,勾连成亲戚,若是在一个轻视商人的社会,权势炽天的王家怎么会把自己家女儿嫁给薛家呢?况且王家虽然是因军功而起家,他们家也从事贸易,而且还是从事的海外贸易。
第16回中,王熙凤听赵嬷嬷说起接驾的事,她迫不及待地说“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又提到了“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中国古人对于万国来朝是有些执念的,在本土的时候,怕你打他们,可能带点土特产来朝贡一下,可是放在世界范围内,人家凭什么千里迢迢跑过来朝贡你啊,不都是为了做买卖赚钱么,就是国际贸易,可是古人就是喜欢用“进贡朝贺”这个词,用着提心气儿。王熙凤这里说的她爷爷管的“各国进贡朝贺”就是当时的海外贸易,王家不但负责管理,还自己亲自参与,王熙凤说“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你仅仅是管理,这些货物都应该是皇上家的,王家不过是过过手而已,除非是王家自己也做海外贸易,否则指皇家的东西为自己家的,岂不是要造反了?
王家也是皇商军功出身的王家人对于自己从事商业活动丝毫没有觉得不妥,反而很自豪,可见当时人们对行商的态度如何了。甚至读书人家出身的林黛玉对于宝钗家有“买卖”表示过羡慕,还把“买卖”放在“地土”之前,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对于商业的认识早已经发生改变了。
薛家一共有八房,都领内府帑银行商薛家的衰落,从”领着内帑钱粮“到”户部挂名行商“
《红楼梦》中提到了两家做买卖的,一个是薛家,一个是夏家,香菱说“两家同任户部挂名行商的”大家就以为薛家和夏家的出身是相同的了,他们二家联姻也是门当户对,这里面其实是有分别的,薛家出身要比夏家高。
薛家祖上是紫薇舍人薛公,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知制诰”,他的后代从官场转到了商场,并非是降职了,而是因为皇帝的信任才从事商业的。薛家和夏家根本不同的一点是,薛家是“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
影视剧中的内务府总管大臣荣禄清代有官方背景的商人有两种,一种是皇商,一种是官商。
上面我们说了,皇商就是内务府商人,在内务府档案中成为“买卖人”,是隶属于内务府的商人群体,最初为采购宫廷所需之生活用品和工程建材以及变卖内库无用物品、增殖库银而设,是维持宫廷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
内务府商人有两类:一类是税关商人,是由内务府招募,承包内务府的采购项目的,比如说以介休范氏家族为代表的张家口商人。某百科说他们隶籍内务府,这是不对的,他们不是旗人,只是记名在内务府做商人而已。在内务府商人中,税关商人并不多。
还有一种是内务府三旗商人,内务府档案中成为“三旗商人”(ilangvsaihvdainiyalma),他们的基础身份是内务府包衣旗人,也就是说薛家的身份首先应该是内务府三旗旗人,这也是第四回中薛蟠要送年满十三岁的薛宝钗进都中待选的原因,因为她已经到了秀女择选的年龄。
薛宝钗内务府管理的是皇家的私产,只有它的钱财才能够叫内帑。户部三库是国库,户部的银两不能叫内帑,通常叫户部库银。最初内务府买卖人有多人,每年从内务府领取银两,每两令到内务府缴纳利钱银子。康熙十五年内务府买卖人改革,革除了大部分无力缴纳利银的商人,将人数缩减至人,并且将买卖人划分三个等级:
“一等商人给予经商用官房(albaniboo)三间,本银(beyeimenggun)三百两,每两令交利银六分;二等商人给予经商用官房二间,本银二百两,每两令交利银五分;三等商人给予本银一百两,每两令交利银三分。”
第四回中薛蟠到都中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销算旧账,交割上一年的本银和利银,并且支取来年的本银。这是内务府商人的运作方式。
这些是最初的价格,看着不多。在康熙皇帝平定准噶尔之乱时,内务府买卖人范毓宾自筹白银万两,补运军粮共计百万余石,为朝廷节省费用余万两白银,价值是相当惊人了。
打仗就是打银子,被赐官一品也不为过我们知道《红楼梦》主要是反映康熙中晚期到乾隆初年的情况,薛家在第四回中还是“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说明薛家就是康熙十五年裁撤内务府买卖人之后,剩下的人之一。但是康熙四十三年之后,皇帝将内务府商人陆续分给了诸位王爷,或者因为拖欠利息,被革除内务府商人的资格,到雍正年间内务府商人只剩下六十四人,当然,这六十四人的经营规模非常巨大,远非最初的买卖人可比了。到了《红楼梦》七十九回时,香菱提到薛家,就只剩下“户部挂名行商”了,说明现在的薛家已经不在皇商之列了。
那么什么是“户部挂名行商”呢?
除了皇商之外,还有一种叫官商。也大体分两类,一类是户部挑头,商人从户部领取钱财,负责采办户部需要的货物,赚的是户部的钱。这一点与内务府商人不同,内务府商人是拿钱行商,定期给内务府交钱的。后期的薛家和桂花夏家都是这一种。
自古以来,园林绿化就是暴利还有一种是藩司衙门挑头,将一项对外贸易生意承包给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家,称之为商总,商总每年交给户部或藩司衙门一笔巨款,并且还负责承办贡物、缴纳津贴、经费等义务。王熙凤的祖父就曾经做过这种生意。
桂花夏家并非内务府买卖人,她们家有主营产业,自己种了几十顷的桂花,并且在都中城里城外开了好几家桂花局子,她们家就属于生厂商,并且有自己家的门店,就不需要从内务府领本钱和店面做买进卖出的生意。夏家为了卖给户部桂花、盆景等园林产品,才在户部挂名行商的,它家是生产商,没有人在中间赚差价,赚得更多。某百科说“桂花局隶属于内务府的奉宸苑”这纯粹是瞎扯了,是因为内务府的奉宸苑主管各处的园林管理,就想当然地认为桂花局隶属于奉宸苑。内务府的奉宸苑就没有桂花局这一号,桂花局的局是商店的名称,是桂花专卖店或者盆栽商店的意思。若桂花局是机构名称,那中华书局是不是就隶属于皇史宬了?
中华书局内务府买卖人的身份要高于户部挂名行商的商人,他们是可以兼任户部挂名行商的,所以《红楼梦》一开始的时候,薛家是既可以领“内帑钱粮”,又在“户部挂虚名直领钱粮”,但是两处的职责不一样,内务府买卖人是要负责生息,当然内务府会赋予这些买卖人一些经营特权,而户部买卖人主要职责是采购,为国家节省开支。在康熙四十三年内务府调整经营名额时,因为薛家已经逐渐败落,没有能力承担内务府差事,就被除名,仅仅剩下了户部挂名行商的差使。
夏金桂心中也有不平事皇商名分可以继承,夏金桂的妈妈为何匆忙嫁了夏金桂?
在某些时期内,内务府买卖人和户部挂名行商的名额一旦确定,就不再变化了。这些名额是可以继承的,一旦内务府户部买卖人因故革退或故去,内务府允许该买卖人指派其子嗣或其他亲属顶替。
尽管薛蟠“一应世事全然不知”,他也能“赖祖父旧日情分”,继续支领钱粮。这个“祖父的旧日情分”并非谁真的跟薛蟠有感情,而是他继承了祖父留下来的内务府和户部买卖人的经营名额。
都中内务府买卖人若无人顶替,则可以直接将该商人除名,而盛京内务府买卖人的名额不能变动,商人出缺了,必须从该商人的子嗣近支选继承人,如果没有,就从同一管领、同一佐领乃至同一旗中直接选出顶替的买卖人。
薛蟠薛家是因为有后人,所以薛蟠的父亲去世之后,薛蟠直接顶上,都不需要审查资格和能力。我们来看一下桂花夏家,他们家的情况是:“如今太爷也没了,只有老奶奶带着一个亲生的姑娘过活,也并没有哥儿弟兄。可惜他竟一门尽绝了后。”
这样夏家面临的情况是什么呢?香菱说“如今太爷也没了”,按照户部买卖人的规矩,夏老太爷不是死了好几年了,而是刚刚死,他家只有夏老太太和夏金桂两个人,没有男丁。经营桂花园子和桂花局子,只要夏老太太能力够,她还能支持几年,可是没有男人顶门户,夏家户部挂名行商的名额就要被除名了。
现在是什么时节?宝玉是在去迎春的紫菱洲的路上遇到的香菱,宝玉吟成一律。里面有:“蓼花菱叶不胜悲,重露繁霜压纤梗。”已经是深秋时节了,还有三两个月就是户部年底算账的时间了,如果家中没有男丁,夏家就要损失户部这个大生意了。
香菱夏老太太必然要从子侄中收养一个做养老儿子,才能保住自己家的官商资格。那么夏老太太是收养一个小孩子好还是收养一个成年人好呢?如果夏老太太自己能,收养一个未成年人顶名就行,若是夏老太太没有什么本事,还是要收一个成年的侄子,让他出去管理生意。
如果夏老太太收养的是一个成年人当儿子,自己还有一个闺女在家未出阁,就很不方便了。闺女终究是要出嫁的,母亲能给闺女的保障就是嫁妆,母亲在的时候,可以自己做主多给一些,最好是在收养子侄之前,这样是没有矛盾的,省的让侄子觉得自己太偏心。若中间自己一旦去了,由一个养子的哥哥安排妹妹,怕他准备的只是面子货了。因此女儿出阁的事,就成了夏老太太的心病,最好是能够在收养侄子之前,就嫁出夏金桂,这样所有的事情就可以顺顺利利地解决。
《红楼梦》中说夏妈妈与薛家是姑舅亲,又说是通家往来,夏妈妈很有可能是薛家某一支上的闺女,也姓薛,就是夏薛氏。这个节骨眼儿,她见到了薛蟠,“又是哭,又是笑”,见个远房亲戚至于这么激动?是因为薛蟠的到来给夏妈妈解决了大问题,她终于可以在收养侄子之前把夏金桂风风光光地嫁出去,也不耽误夏家年底跟户部结账,并上报继承人了。
这就是为何身为户部官商,又是都中数一数二大门户的桂花夏家,嫁个闺女却如此匆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