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第十二章唐朝那些诗人之苏味道
TUhjnbcbe - 2025/2/11 19:19:00

人物标签:文章四友,苏东坡的祖上;

前文写了杜审言的狂傲自大,那么形成对比的就是苏味道的低调中庸,公元年,苏味道出生于赵州栾城(现在的石家庄市栾城区),祖上是汉朝并州刺史苏章,也是个文化名人,二十岁的时候,苏味道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咸阳县尉。

公元年后跟随唐朝名将吏部侍郎(看仔细了,很多年后苏味道也当上了吏部侍郎,在古代官职往往被继承)裴行俭攻打突厥,虽然冒着生命危险拼在战场上,但是收获却是良多,不但积累了军功还娶了裴行俭的女儿做老婆,这下就直接抱上了大树。(苏味道还有个连襟叫王勮,是初唐四杰王勃的兄长,也是唐朝名臣。)

在裴行俭的照拂下,女婿苏味道在官场扶摇直上,到了公元年(武则天延载元年)入朝为凤阁舍人(相当于中书舍人,掌管诏令,参与机密,决断政务,乃词臣之首,由最具文采和学识的人才能担任,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办公室主任)、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代的官职不太好理解,简单的理解就是宰相的意思,相对于现在的总理。

坐着火箭的苏大人在宰相的位置上屁股还没有热,第二年,他就和张锡违法下狱了,最后,张锡被发配到岭南,而苏味道只是被降职集州刺史,很快又被召回做了吏部侍郎(好熟悉的官名,在武后时期又称天官侍郎),也是在这个时间点,苏味道和杜审言交际了一次,前文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那么为啥苏味道犯了错误,武则天的摆子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呢,这个跟苏味道的为人处世很有关系,和杜审言到处得罪人不同的是他采取的是明哲保身,各不得罪的策略,做啥事情都模棱两可留有退路,人称“苏模棱”,这也是成语“模棱两可”的出处。犯了错误的苏味道在狱中惴惴不安,对自己的错事懊悔不已,点到了武则天柔软的心理,再加上张锡耿直的陪衬,所以相对处罚比较轻。

公元年,苏味道又入朝担任要职,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简单说又做宰相了,这起起伏伏的,心理承受力要多大啊!这次苏味道做事更加小心,所以位置坐得还比较长久。但有权有势久了人心就会膨胀,现在的人有权有势了就想着那啥啥,古代的人认为自己发达了肯定是祖宗坟头冒青烟了,所以怎么能让祖宗住在那么小的地方呢,要迁坟,要迁大地方,祖宗住的舒坦了,青烟更盛,那我不是官越做越大么,这种理由就是那么合理。

公元年,我们的苏大人也做了迁坟这样的事情,这下好了,被人投诉了,说侵占人家的墓田,还过度使用农民工,被贬为坊州(陕西黄陵县)刺史,后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其实冒着青烟的祖坟千万别动,因为祖宗搬家也可能水土不服,这个事情一般人我不告诉他,苏大人就是个典型例子,迁坟后他的官途就走下坡路了,从此也没有东山再起。

公元年,受张易之事件牵连,被贬眉州(四川眉山市),又调任益州长史,可惜这次没有调成功,死在上任的路上。苏味道跟杜审言一样,也有四个儿子,大儿子,三儿子和四儿子都做了官,只有老二苏份比较特殊(有点奇诡,为啥都是老二,就如杜审言的二儿子杜并),没有跟其他兄弟那样外出做官,而是在眉州定居下来,娶妻生子,这样才有了眉州苏氏,而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洵、苏轼以及苏辙)就是这门后人。

苏味道的诗风比较清秀,因为身居高位,不用像杜审言他们那样要讨好别人,所以写了很多咏物的诗篇,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正月十五日夜》,另外还有一篇《咏虹》也颇受后人称道。接下来我们来欣赏《正月十五日夜》,全文如下:“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唐朝很盛,是一年里最重大的节日。那个通街虎薛刚不就是正月十五看灯时候踢死的太子,这才有了后来的《薛刚反唐》,哦,不好意思又串到评书上去了。火树银花:指的是灯火,这一句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宋朝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就有引用,在《红楼梦》中也有借用。星桥铁锁开:唐朝皇宫和平民区由洛水相隔,由三座桥联通南北,唐朝有宵禁,所以晚上的时候桥是用铁锁封着的,星桥就是其中的星津桥,这里代表所有的三座桥,今天铁锁都打开了,表示京城开禁,这里就能看出作者用词非常对仗,前后呼应。公子们踏着飞扬的尘土骑马过来,皎洁的月光照着人群。游伎指的是歌女们(唐朝的文艺工作者)打扮得花枝招展,跳着欢快的舞步唱着《落梅花》。今天禁卫军不再执行宵禁,时间啊,你不要让明天到来,让我们继续好好享受生活。此诗对仗工整,前后照应,结构缜密,称得上是初唐五言律诗的代表精品。

:陈子昂,也算是初唐篇的压轴,这里问个问题,正月十五日吃元宵是何时有的?

图片来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二章唐朝那些诗人之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