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北海说词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
TUhjnbcbe - 2025/2/15 11:19:00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首词题目是“密州上元”,却以整个上阕描写钱塘上元节的景致。钱塘即杭州,苏轼在那里三年时间,整整过了三个上元节。上元节即今天的元宵节,在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东京梦华录》“元宵”说:“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武林旧事》则说:“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皆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按民间的传统,在这个月圆之夜,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这种风俗据说起自汉朝,到唐代时更加兴盛。此处苏轼化用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而能点染自宜,写灯、写月、写人、写环境的富奢与清洁,声色交错,青出于蓝,足见国手笔力。

大唐不夜城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起句“寂寞山城人老也!”既是一句自艾自怜的感慨,又使情调陡然一转,却毫无沉滞,将杭州上元那一片热闹景象与将要描述的密州上元形成鲜明对比,一片清冷萧索,更无须多着一字。然而,这仅仅是作者因为自己“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的缘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紧接着的词句便是证明。

桑麻之野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便是密州上元的情形。词人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个古老的风俗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豳雅》即《诗·豳风·七月》,谓之雅者,因之有“于耜举趾,馌彼南亩”,犹“言男女之正”也,后亦泛指农事之歌。南宋陆游作《十一月十一日夜闻雨声》诗曰:“丰年傥可期,击壤歌《豳雅》。”亦为此意。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是说虽然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但是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词人久久不能离去,直到深夜这一句,尽管形容词“昏昏”似乎有一些失望的色彩,意象上却以“雪意”和“云垂野”暗示出“瑞雪兆丰年”的希望。

瑞雪兆丰年

这首词整体上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出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真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也,可“谓之有境界。”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笔随意行,不求工而自工,不但体现出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更可见词人的怀抱实非常人所及。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海说词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