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味道,初唐诗人。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文章四友”,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为其后裔。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诗名却有着高下之分。对于苏味道来说,不说诗名低于其后裔苏轼,便是同时期的“初唐四杰”也稍逊一筹。所以相比较而言,他就显得名不见经传了。不过苏味道却写过一首千古名诗《正月十五夜》。
《正月十五夜》便是小编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一首诗。顾名思义,这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盛况的节日诗。那么,这首诗为何称道上是千古名诗呢?主要是因为它的开篇5字“火树银花合”,将唐代元宵节的盛况概括的淋漓尽致,美得令人心醉。辛弃疾便是根据这5字,写出了“东风夜放花千树”。而“火树银花”,已经是成语了。下面我们便来一起欣赏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首句“火树银花合”,苏味道整体的概括了元宵节的盛况。据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们早已淡忘,唯有本篇传诵不绝。
“火树银花”,便是对其中所记载元宵花灯的形容。据史料记载,当时是将五万盏花灯挂在一个高二十丈的灯轮上,其壮丽的景象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所谓的“火树银花”,便是在灯光的照耀下,树如火树,灯如银花。那么,为什么说是“火树银花合”呢?
“合”字谐音“河”字,指的是花灯形成的灯河,又可以指元宵节夜晚天上的银河。所以这句诗便可以看成是灯河和银河交相辉映,仿佛融合在了一起。那么这个场景,稍微一联想,就能体会到它的壮美。所以说这首诗的开篇5字便令人心醉。
从次句“星桥铁锁开”开始,苏味道便是从局部来展现洛阳城的元宵夜盛况。首先,在苏味道的笔下。我们能够看到星津桥的铁链已经打开,暗示着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行,参与到这个盛况中。“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便是对取消宵禁后,人流急剧增加的一个描写。即明月下,尘土飞扬,人流涌动。
其次,“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两句,则是苏味道对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即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们艳装行歌,唱着“落梅”一类通俗流行的歌曲。最后,“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两句,即今晚京城里的禁卫军不禁夜,所以这个元宵之夜便成了不眠之夜。“莫相催”三字,则形象地表达了人们乐而忘返的喜悦心情。
综观苏味道的这首诗,将唐代洛阳城的元宵节之夜,描绘的美轮美奂。仅“火树银花合”5字,便可以让这首诗成为千古名诗。因为它不仅能够形容当时的元宵节之夜,还能形容今天我们所有的重大节日。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