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宋人吴自牧《梦梁录》中有载:“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烟火,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今天分享4首元宵诗词,滋滋唯美,句句动情,让我们一起邂逅最美的人间灯火。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
这首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
诗人把自己政治失意之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用对比手法写进了这首诗词之中。构思精妙,含蓄婉转的借助元宵的热闹来表达心中的愤懑之意,细细读来让人觉得余味无穷。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代·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欢会的往事。极写元宵之夜的灯火辉煌,那次约会,两情相悦。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想念伊人的伤感。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作者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唐·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
崔液《上元夜》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崔液,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字润甫,乳名海子。生年不详,约卒于先天二年(公元年)。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
“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
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
据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们早已淡忘,唯有本篇传诵不绝。
苏味道(—),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累迁咸阳尉。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