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元宵佳节,闹元宵
TUhjnbcbe - 2025/2/28 17:58: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花灯节”、“元夜”、“元夕”。唐代以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三元日,故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公元前年(壬戌),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勘平“诸吕之乱”上台后,他博采众言,广施仁政,废除了黥(脸上刻花纹)、劓(割除鼻子)等刑,又减轻了笞(用板子打)刑。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汉帝国的户口迅速繁息,国家开始强盛。史称“文景之治”。因勘平之日正是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便将此日定为“元宵节”。以后每逢元宵,他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就连妃嫔也不例外。元宵节和“灯”有着密切地联系。到了东汉,汉明帝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国求得了佛法。传说,佛教祖释迦牟尼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佛教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点燃灯火是破人世间的“冥暗”,是现佛之光明。

为提倡佛法,对佛祖的尊敬,于是,汉明帝便敕令在元宵节点灯。这就是元宵节点灯的起源。

到了隋朝,元宵庆典更为隆重。

《隋书·音乐志》记载:

“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处,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栩夹路,从昏达旦,以从观之,至晦而罢。”“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者,殆三万人。”

隋炀帝的《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反映了这一盛况: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从唐代起,元宵节张灯成为法定之事。玄宗李隆基在先天元年(公元年)下旨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大放灯烛三夜,庆祝国泰民安。还记得《西游记》中的“上元佳节”吗?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这首诗,描写了当时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至漏莫相催。

读来使人如融入那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万灯齐明、瑰丽璀璨的狂欢之夜中,其真所谓“欢娱苦日短”了。难怪苏味道的这首“味道好极了”的诗,在当时就被称为“绝唱”。

到了宋代,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

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辛弃疾《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等等。《水浒传》第七十二回中记述了“李逵元夜闹东京”的故事;

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典源《老学庵笔记》:“回登作郡,自讳其名,举州皆谓灯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因“登”与“灯”同音,吏人为了顾及田登大人的尊讳,只能将“放灯”改作“放火”了。

到了明朝时,朱元璋规定张灯10日,即从正月初八开始至十七晚时落灯。他在公元年建都南京后,在秦准河上燃放水灯万盏。至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不仅在午门大立灯柱,还在中华门外特辟悬灯专区,好不热闹。

清末以后,总的来说,张灯的规模渐渐地缩小。

在元宵节,我国民间除了有张灯之俗以外,还有吃元宵、猜灯谜、龙灯舞、舞狮子、踩高跷等传统习俗。元宵又名“圆子”、“元子”、“浮圆子”、“汤圆”、“汤团”。元宵吃汤圆,意为月圆人圆、合家团圆、万事如愿。据有关历史学家考证,吃元宵可追溯到多年前。提起汤团,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则小故事。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得辛亥革命果实后,不但当上了大总统,而且做起了他的皇帝梦。因“元宵”同“袁消”谐音,有不吉之嫌,袁世凯便在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名为“汤团”。但未到他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于是有人为他撰了一副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此联上联5字,下联6字。从对联创作的格律要求而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该联“袁世凯”对“中国人民”;“千古”对“万岁”。而上联“袁世凯”与“中国人民”字数不等,即“袁世凯”同“中国人民”对不起来,上下联不成对。

原来作者真正的含义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啊!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宵佳节,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