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年的元宵佳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虽然很多地方已经看不到烟花,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诗词当中去寻味曾经独属于元宵节的美丽。 吃汤圆元宵,赏明月,赏花灯,猜灯谜……活动众多热闹非凡,所谓“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古往今来,人们对元宵节格外青睐眷恋,多少文人墨客借着元宵节醉人的月光,抒发着千年不变的情怀。这一晚“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这是个猛然一回头就可能确认眼神的日子,所以,很多古诗词写的观灯,似乎可以遇到爱情。
无论是对爱情还是佳节欢聚的赞颂,但是其中对于元宵节的描绘,依然让今天的我们心驰神往。
首先聊聊“元宵”一词。元,意为“一”,正月为农历一月;宵,意为夜。元宵则是每年的首个月圆之夜。汉朝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隋朝之后,元宵节有了“元夕”、“元夜”的说法;唐代又有“上元”之称。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街道四处都可通行,热闹非凡,整个城池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首唐诗题目就以“正月十五夜”命名,其中更是直接描绘了元宵节的景色之美。尤其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绘出绚丽的灯光和焰火,对于后世诗词中描绘元宵景色有深远影响。稼轩词、《红楼梦》等当中均有涉及。
而这首唐诗,也是元宵节主题流传最广的唐诗。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街道色彩华丽,家里夫妻举办芳宴玩乐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屋内屋外,黑暗都无处遁形,夜晚被灯光照个通亮,人们的距离被拉得很近。
《正月十五夜灯》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上元夜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
《京都元夕》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好问这首诗的题目是,写出了节日盛况中人们尽享节日欢乐的场景。尤其是对于“六街灯火闹儿童”的描写堪称神来之笔,而诗人自己也在其中,收敛了平时之乎者也的形象,“也在游人笑语中”。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鹧鸪天》
晁端礼
阆苑瑶台路暗通,皇州佳气正葱葱。
半天楼殿朦胧月,午夜笙歌淡荡风。
车流水,马游龙,万家行乐醉醒中。
何须更待元宵到,夜夜莲灯十里红。
晁端礼这首词依然是言极京城的元宵盛况,但是他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不一定非要等元宵这一天再来看,其实,提前半月我大宋天子就为亲们准备好了,早就可以看到十里长灯了。
《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伯虎这首诗写的是乡下的元宵节,有月有灯有热闹,可见城里有城里热闹,乡下有乡下的传统,不一样的地方,一样的元宵,各得其所!
中国诗词几千年的浩瀚长河中,元宵灯节最脍炙人口,人们耳熟能祥的两首诗莫过于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及北宋大文人范仲淹:“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动人的约定、缱绻的爱恋成为亘古美谈,在文学史上流传甚广。
每年元宵节景色大致相同,而我们看待每一年元宵节的心境却千差万别。元宵节读诗,读的是历史,是文化。其实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存在是我们中华先人在中国浩瀚大地上生活的印迹。随着百姓和政府对年味的愈来愈重视,现在用于装饰的灯光更多,娱乐消遣的方式也更多样了,今年的元宵节,你有没有踏出家门呢?
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