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与东方
中国是最早使用灯笼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灯笼就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东汉时期佛教传入,灯笼有了更丰富的寓意。佛教僧侣认为,灯笼纸壁内的烛光,是象征虔诚思想之光的微型篝火,向外散发以照亮未开化世界的无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教,下令夜间在宫廷和寺院开光礼佛,由此演变成正月十五挂灯笼的习俗,这便是元宵节的由来。
两千年来,点灯笼已经成为中国各种庆典活动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发展,活动形式更加丰富:春节挂大红灯笼,祈愿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元宵节放孔明灯,期望来年可以实现愿望;中元节点河灯,用以怀念先人。后来,这些风俗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华文化圈共有的文化象征。
今年,你家的灯笼是否绚丽多彩?
二中国与西方
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对“遍地的黄金”和“绚烂的烟火”大感惊异。在征得元世祖忽必烈的同意之后,马可波罗把火药的制作方法带到了欧洲。
(插图:中世纪烟花的制造工具和制造方法。)
西方人保留了最初的烟花概念,在庆祝活动中进行燃放,贵族因举办烟火表演而自豪。年亨利七世婚礼当天,欧洲举行了第一次皇家烟花汇演。年举行詹姆斯二世的加冕典礼,烟火表演消防工作的负责人获得了爵位。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为纪念儿子的生辰,举行了一场长达5小时的烟花表演。年,英国作家安东尼·卡罗特欣赏了皇家烟火汇演后感叹道:“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赋予世界最美的颜色便是他们烟花绽放后绚烂的色彩。”之后,西方人还将这项技术发展成火枪、大炮等强大的武器。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百枝然火龙衔烛,七采络缨凤吐花。---刘绘《元夕同杂宾里中观放烟火》
上图中的兰纳勒夫(Ranelagh)花园位于伦敦切尔西,开放于年,几乎每天举行舞会、音乐会和晚宴。图片描绘了大家参加化装舞会的场景,可以看到一些人身着东方服饰。画面右侧是充满东方风情的中国馆(RanelaghsChinaHouse),大家在这里欣赏中国元素,观看镜中之泉。
从17世纪开始,“中国风”全面渗透到欧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瓷器、丝绸、墙纸、阁楼、园林等随处可见。
三中国与世界
下图是明朝的第三代统治者明成祖朱棣。作为“永乐盛世”的缔造者,朱棣在中华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推动了“郑和下西洋”的发生;修建了北京故宫;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可以说,《永乐大典》是他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永乐大典》问世于年,共计收录典籍文献约八千种,字数达三亿七千万,成书近一万一千册,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相比经过删减的清代《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原封不动地收录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明初的文章典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真实面貌。《永乐大典》的副本大多毁于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盗窃,现仅存余卷且散落于世界各地,实属遗憾。
上图出自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古代星空全图,绘制于公元年前后的唐中宗时期,描绘了3、4月份北半球夜空中肉眼可见的主要星辰。据专家推测,该图的观测地点在北纬35度左右,也就是今西安、洛阳一带。敦煌星图使用了红色和黑色两种墨水,在长约两米的彩色绢本卷轴上绘制了多颗恒星。比起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并首次用它观测宇宙,早了近年。这部星图使用投影法绘制,与16世纪意大利的地图制法非常相似,这种绘制方法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敦煌星图中最亮的恒星的位置与实际位置的误差只有几度,其精确度令天文学家十分惊讶。
敦煌星图是世界上现存记录星星数量最多的星图,也是最古老的星空全图。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对敦煌星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一切文明古国流传下来的星图中最古老的一种。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根本没有任何可以与中国星图相提并论的东西。”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我对祖国,
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