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勿忘心安提供合成音频
有声板块
野渡作品
对死亡的断续思考死亡是什么?是花的凋零,叶的飘落?还是太阳的西落又东升?接连看到自己认识的一些人告别人生,不免对死亡有了些断续的思考。是全空还是轮回?细想一下,死亡无非就两种可能。或是灵*与肉体的完全消失,或是灵*离开肉体的迁移。如果我们相信死亡是肉体和灵*的绝对毁灭,那么死就是全空。物质决定意识,肉体没了,灵*焉存?如果我们认为人死后还有灵*,即灵*能脱离依附的肉体而独立存在,那么死只不过是换个环境而已。像天蓬元帅的灵*依附到猪身上变成猪八戒一样。想起小时候我的老家每到正月十五办的灯会,其中一项活动就是展出人的生死轮回挂图来教化人。明月下,黑白无常拿着锁链把阳寿已尽的人套了押走。做了坏事的被押进了地狱,上刀山、下火海、进油锅……受尽各种严酷的惩罚,永世不得翻身。积德行善的经*泉路,过奈何桥,望乡台旁喝下孟婆汤,然后忘却前世今生的记忆,投胎转世,又成为新的生命。那些圣贤们呢,则被扶上花轿或骑上骏马一路仙乐相伴进了天堂,像得道的神仙。“前世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来世苦。”用三世轮回来劝人积德行善。人们造出“*”和“神”这些东西来,这恰恰说明人是希望有轮回的,希望人死后还能有生活,做“*”总比虚无和全空好吧。“*”又被造的那么吓人,这又说明人对死亡有着强烈的恐惧。永生好不好?对任何一个人而言,这个世界是以“我”为核心的世界,有了“我”,才有这个世界的存在,“我”存在多久,世界就存在多久。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结束。我们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又在亲人的哭声中离开,这无形中说明生就是一种悲剧。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佛教也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无边的欲望让人永远有解决不完的痛苦,活着就免不了受苦受罪,死亡便是最终解脱。所以有人说死亡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苏格拉底也说:“死并非是件坏事。”虽然是这样,大多数人对人生之苦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他们坚持“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个信条,并且总是在千方百计的躲避死亡,甚至还希求永生。我们知道,道士炼丹,皇帝求药都是为了长生不老,但事实当中他们哪个也没做到,最终都没能避免化作尘与土。神话中倒是能实现“长生不老”这个梦想——太上老君的仙丹,王母娘娘的蟠桃,镇元大仙的人参果,吃了都可以长生不老。孙悟空不但把这几种都吃全了,更绝的是他早就闯到阎王殿直接从生死薄上销掉了自己的名字。好像天下的好事都让他占尽了。长生不老真的有那么好吗?我们可以深入的想一想,作为有死的人生,我们自然地是从有死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一切。生活中的各种追求和奋斗,无一不是建立在生命的有限性之上。一旦人生成为永恒,世界上的一切是不是就会立刻变得全无价值、全无意义、全无趣味了呢?没有了死亡,怎么还会有拼搏?怎么还会有珍惜?哪里还有青春年少、生离死别?什么“执子这手,与子偕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都无从谈起。人生的一切一切,其实都是和死亡密切相关的。假如人生无限,没有死的催促和提示,我们准会疲疲塌塌地活得没了兴致没了胃口。可以说正是死亡凸显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也赋予人生无限的魅力。死是生的前提,有生有死,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关于自杀。加缪说:“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杀问题。决定是否活着是首要问题。”我们都会惊讶于哲学家的这一论断吧。“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如果让更多人知道卓别林的这句妙语,那么我相信这句话会让好多自杀者留住脚步。他轻松地把死的绝望变成了一种希望。的确,死神是人生最守信用的神,他早晚会也肯定会来搭救你的。某些自杀的人,只不过是想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让他人后悔或博得他人怜悯的*博,其实即便他达到了这一目的,这也得不偿失,因为我们最应该明白的是对于个体而言,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即便是尝遍人间万苦,但是这苦难总有尽头,不会没完没了,在生命的那一端,你会有一个永远的假期。“死应该是一件轻松的事。生才是严峻的。”命运多舛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这段话十分精彩,它把死写得那么从容美丽,达到了诗与哲学和谐美的境界,而且它把生命的生死两端连接在一起,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死相依,生死相继。人生的意义。老年人常说,今天脱了鞋,不知明天还能不能穿上,来感叹生命的无常。其实,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已经开始走在了通向死亡的路上。不论人生是勤奋还是懒散,坎坷还是顺利,最终都会到达终点。我们不能因为人生避免不了死亡就自甘堕落,不求人生的进取。泰戈尔说:“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都是对生命意义的阐释。思考生命的意义可以从“死”开始,悟透了死,也就看透了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正因生命的渺小与短暂,我们需要赋予人生一定意义,以给我们的生命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所有我们自己赋予的人生意义当中,“利他”应该是生命意义的核心。因为人除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外,作为社会人,所有一切作为都离不开他人的观赏和分享。也就是说我们人生存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更多应该是为了他人,为了他人的快乐,为了他人的幸福。这样说一点儿也没有高尚的意思。只有“利他”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感觉更幸福、更快乐、更充实以及更积极的走完生命的整个历程。也许有人认为,思考死亡是意志衰退、无聊或没落的表现。其实恰恰相反,正确认识死亡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这有助于我们以更积极的理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一生,使我们对生命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作者
野渡(原名:王广华),沧州人,爱好读书和运动,喜欢轻音乐和古诗词,曾在报刊发表散文、科普文章、家教文章多篇。
文学与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