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植株全景网供图)
人参起源于中国,是生长在我国东北长白山地区知名的中医药植物,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应用历史,素有“百草之王”之美誉。这种植物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地利用和栽培,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人们又可以发掘出人参的哪些潜能呢?
人参(Panaxginseng)又名棒槌、地精和神草等,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百草之王”之美誉,是我国长白山地区的道地药材,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首。野生人参喜阴凉、湿润的生长环境,主要分布在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谓其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魄,止惊悸,除邪气等”功效。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记载了个药方,其中有21个药方用到人参。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把人参等药材带了过去,珍藏于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的号人参样品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人参实物。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人参能治男女虚症,为了区分真伪人参,书中还绘有人参插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参补元气、安精神、助长寿的养生功效已被人们所认可。
(人参药材全景网供图)
长白山地区有个传统的放山活动,就是采挖山参活动。但由于野山参资源逐渐减少,放山活动逐渐演变成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项目。
(光绪年间长白山采参票)
东北地区的人参分布
我国人参资源丰富,汉唐时期人参主要分布于太行山、燕山及东北地区。由于明清以来森林砍伐、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滥采滥挖等因素,如今太行山和燕山地区的野山参已经绝迹,适宜人参生长的东北地区成了野生人参和栽培人参的主要分布地区。调查表明,人参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它怕热、怕旱、怕晒;而耐寒性强,可耐-40℃低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野生人参适宜生长在腐殖质层深厚的背阴坡或阳光弱的林间密草中。
(人参植株)
栽培人参高60厘米左右,以种子进行繁殖,生长于伐林地、土壤改良后的农田及土壤排水良好、疏松、肥沃、腐殖质层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生长4~6年后采收,药用部位为其干燥根和根茎。长白山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干燥,夏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漫长寒冷,年均气温-7~3℃,降水量~毫米,这种气候特别适宜人参生长,是人参的道地产区。
(人参栽培)
从长白山脉依次向北,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等共拥有几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与长白山一样,整个东北地区都处于中温带大陆性山地季风气候区,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非常适宜人参生长。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国内外人参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使得吉林省抚松、通化、集安、靖宇等县,黑龙江省铁力、嘉荫等县以及辽宁省桓仁、新宾、宽甸等县均成为人参重要的栽培产区。这些地区生产的人参药材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高,其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目前,在满足国内生产需要的同时,长白山人参还畅销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
积极有益的农田栽参
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栽培种植已经成为人参药材的主要来源。过去传统“伐林栽参”的做法就是选择土壤肥沃的林地,伐木并清除树根杂草,整地做畦,立木搭棚进行人参种植,4~6年后即可收获人参。作为根类中药材,人参具有连作障碍问题,即种植一次人参后的土壤中存在大量抑制人参生长的物质,所以很难在同一块土地连续多次种植人参,东北地区因每年栽培人参毁坏的森林面积多达几万亩。
(逐步被淘汰的伐林栽参种植)
伐林栽参不仅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目前,为了保护森林植被,国家出台了禁止砍伐森林种植人参的规定,使得伐林栽参的种植模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农田栽参种植基地)
(人参半机械化播种)
为满足市场需求及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农田栽参”已成为我国人参种植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田栽参主要包括土壤改良、土壤消*、播种育苗、田间管理及采收等环节。有研究表明,农田生产的人参质量已达到国家药典标准,而且药效成分人参皂苷的含量高于伐林地生产的人参,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及推广应用。农田栽参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解决参林争地的矛盾,保护林下生态、防止水土流失,便于机械化、标准化经营,是保障人参药材持续供应及质量稳定可靠的重要生产方式。相信随着国家科研力量的持续投入,我国农田栽参种植的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
现代科技下的人参育种与功效开发
新品种培育是人参优质高产的根本。经过人参种植户多年的驯化以及筛选,迄今为止共得出了十几个人参农家品种。依据人参根的形态可分为大马牙、二马牙、圆膀圆芦、长脖等;依据果实颜色有红果、*果、橙*果3种;依据茎的颜色有紫茎、绿茎、青茎3种。按照产地划分,有产于抚松参区的普通参、集安参区的边条参以及宽甸参区的石柱参等。其中,大马牙是产量最高的品种,*果是人参总皂苷含量最高的,长脖、圆膀圆芦和二马牙因根形好且各有特色而闻名。
(机械采挖人参药材)
最为著名的石柱参已有多年的种植历史,产于辽宁省宽甸县石柱子村山上,该品种不仅外形酷似野山参,而且药用价值极高。现存在石柱子村的清朝光绪年间(年)“奭公德*”碑,就是石柱参种植历史的实证。种类繁多的地方品种为人参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为提高农田人参的产量及质量,我国急需开展农田栽参优良抗逆新品种的选育。但人参采用常规性状育种选育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十几年时间,通过引入简便快速的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可大幅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时间。如人参形态标记(如根形、果色)数量有限,且在生长3年后才能利用,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则可以当年选择,缩短育种周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研究团队联合生产企业,通过分子辅助育种技术选育的“中盛农参1号”和“实科人参1号”农田新品种不仅节省了育种时间,而且产量高、品质好,可在农田生产中推广应用。
作为“百草之王”,人参以特殊的医疗作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著称于世。研究表明,人参是心力衰竭、脑中风等病危患者救助中的一剂良药,可以有效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以及缓解血栓。
(日本农田栽参种植基地)
人参丰富的营养价值也使其成为国际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新宠。韩国、俄罗斯等国的运动员通过食用人参达到抗疲劳、抗寒冷以及维持机体持续竞技状态的效果,在没有违反国际竞技体育规定的前提下提高了运动成绩。年初新型冠状病*性肺炎肆虐全球,在无特效防治药的重要关头,人参在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过程中起到了补脾益肺、提高免疫力的关键作用,成功挽救了众多新冠肺炎晚期病人的生命,使其成功入选《新型冠状病*性肺炎诊疗方法(试行第八版)》目录。
随着时代发展,人参更多的药用价值正逐渐被挖掘出来。未来与人参有关的化妆品、药膳和零食等行业是人参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结语
人参是中药王国的瑰宝,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且疗效显著。未来我们不仅需要从中医药文化层面宣传人参文化的博大精深,还需用现代科技成果解释人参临床应用背后的科学机制,为更好保护、开发和利用人参资源而努力。
(吉林省抚松县万良人参交易市场夜晚的交易场景)本文图片除说明外,均由作者提供作者单位:北京自然博物馆发表刊次:年第一期责任编辑:赵雪想了解更多知识,请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