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科(论初生时服三*汤之害)
悲夫,小儿之厄多矣哉。
小儿腠理不密,易受风寒。
脾胃薄弱,易于积食。
本属多病,而体质脆弱,医药之投,生死反掌。
然有病而医误杀之,犹属假手于人,终属为病而死,情尚可原。
不知小儿初生之时,父母爱之,无所不至。
不知心中虽爱之,而其实则喑杀之。何也?
以现在世俗之人,皆喜苦寒肃杀之药,以为三*汤或犀*,解胎*所必需之品。
初出胎之儿,必欲将三*汤或犀*以强灌之。
此非心中爱之,而实则杀之也。
缘人禀中和之气以生,偏寒偏热,皆不能生。
况三*汤与犀*之苦寒,无有过于此者。
服之不但消灭真阳,戕伐胃气,抑且将元气消削尽净,不死又何待耶?
盖小儿初生,如草芽之初萌,须阳和之气鼓动之,方可欣欣向荣。
兹不但无阳和之气以煦之,反将霜雪以凌压之,则初萌之草芽,尚有生理乎?
父母以至慈至爱之心,乃以至残至忍之手段,而欲置儿于死地,其究何为耶?
实由于听信庸俗医之说,谓三*汤或犀*可以解胎*,不知犀*虽是解*之品,只可解热*。
胎*,非热*也,何用犀*以解之?
三*汤并不是解*之品,用以解*则不足,杀儿则有余。
何为父母以细微之胎*反为重,小儿之性命反为轻哉。
噫,愚矣哉!如欲解胎*,何不用生甘草、金银花二味?
药性平和,功效卓著,为最王道最灵验之品。
即常服亦无害,较之三*汤与犀*何啻霄壤哉!
预防脐风
小儿初生,第六七日起病,谓之脐风,百无一生者。
其症牙关紧锁,不能吮乳。已现此症,则不效矣。
唯有预防之最妥,在初生脐带未割断时,用纸条点火,在脐带离脐七八寸处燃烧,至脐中极热而割断之。若脐带硬者必起脐风之候也,须烧至脐带柔软为止。如此,则可保无脐风之患。
惊风
喻嘉言谓小儿腠理未密,易于感受风寒。
凡风寒必先太阳经而发,即现头摇手痉,而儿科名曰抽掣。
卒口噤,脚挛急,目邪心乱也,而曰搐搦。以其脊强背反也,而曰角弓反张。
不知以上各症,皆太阳经之本证。
以太阳经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
是以所见之证如此,以小儿筋骨脆弱,不耐伤寒,是以才在太阳一经,已属不胜。
而医者不知为伤寒,即妄谓之惊风,用镇坠药以引邪入里,必死不救。
应照伤寒伤风在太阳阳明经之治法可疗。
霖按以上所见各症,唯系太阳阳明两经之证,或风或寒,或燥或热,或虚或实之证,皆当验之脉理,方可分别。
小儿三月后,即有脉可凭,儿科妄谓三岁后有脉,不过其脉以一息七至为平脉。
如精晰脉理者,以一指按三部,其所现各种之脉,与大人无二。
予曾治愈俗谓惊风数则,以外表见之,如同一之病。
然治法大不相同,均奏神效者,皆据脉辨证之准确也。
兹略述一二,使儿医方知亦必欲据脉以治病,始不误耳。
一、村中张顺甫子,年方周岁,冬间患角弓反张之症,已请专门儿医诊治二次。
第三次儿医谓不治矣,嘱其弃于羊棚屋内,以为死在房内,以后所生之小儿,必起此病而死。
阖家哭之甚哀,予适过其门,以问其详,知为尚未死也,予即视之,见其牙关紧闭,腰脊反挺,头足几相接,诊其脉浮弦且紧,知其为寒邪在于足太阳之证,即用麻*汤。
一服即愈,现已二十余岁矣。
二、新塘市郑塽齐之女,年五岁时,春间患伤寒,项筋拘急,头在背中。
专医小儿者,已请数人矣,愈治愈甚。
因予治愈其侄桂生噤口伤寒,气将垂绝之极危症,故特来邀治。
诊其脉,左浮弦,右沉微。
知为太阳经感受风邪之证,唯病已数日,经治数医,邪盛而正将不支矣。
亟用别直参一两,煎浓汤嘱其先服之。
过二时许,乃将消风散(二十九)除藿朴、荆芥、蝉衣再冲入参汤。
为因正气虚极,若药与参并服之,诚恐参力缓而风药急,正不能耐,仍属不济。
故嘱其先服参汤,此即先补后攻之法也。服之一剂,果项筋即舒而愈。
三、刘河何元奇之侄年六岁时,秋间亦患角弓反张,头足几相接,神昏口噤,目上视,面色青,危险极矣。
予诊其脉,沉微欲绝,知其气血两亏,阴寒内甚。寒主收引,加以气不行血,而血不荣筋,致筋络拘挛而成此痉证。即用大剂十四味建中汤(二十六),加炮姜,稍加柴胡、薄荷,二剂而其病霍然。
四、刘河石家桥王实三之子,年五岁时,冬间患四肢拘急且振,角弓反张,目上窜,口噤。儿医治之尤甚,方延予。诊脉浮缓而有汗,知为太阳经伤风证也。即用*芪桂枝汤,一加酒炒当归服之,二剂而瘳(*芪桂枝汤即桂枝汤加*芪三钱)。
以上诸证,形则同而实则异,若不证之脉理,何能知病之真情,而用药竟有如鼓应桴者。如此则儿科对于脉理,岂可漠视哉。
疳积
小儿脾胃薄弱,饮食不节,而恣食无度,则脾胃不能运化,致积滞于肠胃之间,久而不化,则生热生虫,是以腹胀皮*,溲如米泔,甚至寒热往来,目中生翳,而成此疳积之证也。
每见儿医,但知消其积,不知清其热而杀其虫,且不知小儿体质脆嫩,不耐攻伐。
轻则用厚朴、枳实、莱菔子、槟榔等,重则用牵牛、三棱、莪术、大*之类,以削尽其真元,而催其速死,则小儿百无一生,深为怜悯。
故特将生平经验所得,制此消疳汤,无论其所见何症,服之均效验如神,无不皆霍然而愈者。
消疳汤方:
银柴胡一钱,炙甘草八分,胡*连姜汁炒八分,炙鳖甲三钱神,曲炒二钱,鸡内金炙一钱五分,五谷虫炙二钱,地骨皮一钱五分,青蒿二钱。
如有寒热往来,加秦艽一钱。
如口渴,加金石斛二钱,知母一钱。
目翳,加谷精珠一钱五分,蝉衣一钱五分,木贼草一钱五分。
肺风痰喘
小儿肺脏娇嫩,不耐风寒。
风寒外束于肺,肺气之升降不利,以致呼吸短促,鼻煽痰鸣。
时医每用麻*、葶苈,及诸种泻肺破气之药,服之百无一生,而医者以为绝症,无别法可治,竟至死不悟。
殊堪浩叹,不知此非肺之有余而作喘,乃肺之怯弱以呼援也。
须用大甘温之药以培土生金,无不立效。
霖生平治此症,每用*芪建中汤(六十六)加半夏、茯苓,无有不愈者。
时医但知用泻肺药,不知小儿何辜而必欲杀之乎。
痧疹
痧疹一证,每在春天为多。
其症始则发热、口渴、咳嗽,继则面目俱赤,气急,乃在皮肤中现细红点,俗名痧子,实即疹也。
此由温热在足厥阴肝经之候,以木为生火之源,加以春令木旺之时致肝火旺盛。
火旺,故发热口渴。
木旺,必克土,故呕吐。
再火性炎上,火旺必克金,故咳喘。
且目为肝窍,故目赤。
肝为藏血之脏,肝火旺,将血液激出,故皮肤中发现红点。
种种见症,皆系肝火所酿成,不言可知矣。无如时医不知清其肝火,而反大泻其肺,再加之以牛蒡、豆豉、荆防、杏梗、前胡等之风药,使风助火威,以劫尽其血液。
且金既被火克而呼援,反大攻伐之,不死何待。每见贫者不请医治,则其火或自退而愈。若富贵之儿,日请数医,则必速其毙,冤哉。
霖深悉其源,制益肺清肝煎。初起者服之,即热退而疹亦不发。已发者服之,即愈,无有不效者。
益肺清肝煎方(并治一切温热证甚效):
北沙参四钱,生甘草一钱五分,金银花四钱,青蒿三钱,小生地四钱,赤芍酒炒三钱,丹皮三钱,钩藤后入四钱,石决明煅八钱,薄荷后入一钱五分,黛蛉散六钱,带心翘二钱。
如口渴,加干金斛、天花粉各四钱。
咳甚,加川贝母二钱。
如服过泻肺药,而致气短如喘者,再加北沙参六钱。
照方服之,病愈为止。不可增减,无不效者。
幸勿轻视此方,误服泻肺攻伐之药而致不救也。
本文摘自《王雨三治病法轨》,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