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临床医案三伏贴治疗哮喘虚证二则
TUhjnbcbe - 2021/8/22 4:52:00

今日分享,三伏贴治疗哮喘虚证二则

敷贴处方及用法:白芥子30克,延胡索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研为细末,加冰片15克,麝香1克,混匀,以生姜汁调和,于三伏天(三伏天即农历夏至的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止)的每伏第一天用胶布贴于患者穴位上,每穴敷贴药量约0.25克,贴后大多数患者敷贴部位都有发热感,嘱咐贴3~6小时后去掉。

表寒肺热证验案本证症见咳喘上逆,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粘,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治宜解表清里,化痰平喘。穴取气八穴,尺泽。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减,出自《伤寒论》,药用麻*、杏仁、甘草、石膏。表寒重,穴加足三里,药加桂枝解表散寒;痰热重、痰*、粘稠,穴加丰隆,药加瓜蒌、贝母、鱼腥草清化痰热;痰鸣息涌,穴加外关、丰隆,药加葶苈子、射干泻肺消痰。

病案举例:患者,男,47岁,敷贴第1年。症见咳嗽上逆,痰鸣息涌粘稠*多,苔薄白,舌边红,脉浮滑。诊为喘症,证属表寒肺热,治宜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穴取:气八穴、尺泽、外关、丰隆。药用:炙麻*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炙甘草10克,鱼腥草30克,葶苈子20克。6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经治后,咳嗽缓解,痰鸣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肺肾两虚证验案本证症见短息气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粘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病机为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治宜补肺益肾。

穴取:气八穴,肾俞。方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出自《金匮要略》,内服药用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地*、山药、山茱萸、泽泻。

肺气阴两虚为主,穴加足三里,药加*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穴加命门,药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片。

病案举例:患者,女,45岁,敷贴第4年。自幼患有咳嗽、哮喘,十四五岁时加重,后每遇热气喘加重,遇冷则咳嗽加重,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诊为哮症,证属肺肾两虚,治宜补肺益肾。

穴取:气八穴、肾俞、足三里。药用:茯苓30克,牡丹皮12克,桂枝12克,制附子(先煎)6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炒山药15克,山茱萸15克,泽泻12克,生*芪15克,炙*芪15克,百合10克,6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当年敷贴后症状有所改善,次年敷贴后症状基本消失,以后每年都来此行敷贴疗法预防。

根据中医“冬病夏治、伏天养生”理论,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最适合保健治疗“冬病”“未病”,三伏贴敷贴疗法就是很好的方法。

在三伏贴治疗下,医师可通过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药物在相应穴位上敷贴三伏贴,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达到机体免疫功能不断增强的效果,对冬天发作或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

禁忌症

高热发烧、炎症急性期、特殊过敏体质、贴敷部位有创伤、皮炎、糖尿病、肺结核活动期等患者及孕妇、2岁以下幼儿忌用。

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根据个人体质辨证选穴施治,请遵医嘱。

▲部分人群在贴敷后局部皮肤会出现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等问题,无需特别处理;若局部皮肤感觉灼热难耐及疼痛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更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医院就诊。

▲贴敷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贴敷后4-6小时内不宜洗冷水澡,避免食用发物(如糯米、醪糟、魔芋、鸡肉、海鲜等)及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敷贴时间:成人1~4小时,儿童15分钟~1小时,以能耐受、无皮肤瘙痒、不起泡为度。贴敷间隔时间一般为3~10天。

注:本文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

民族医药报

值班编辑

毛凯亮

值班主任

张海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床医案三伏贴治疗哮喘虚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