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不止适合思念
更适合见面
来到广州生活,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
我家的两个娃,每到季节变换便会有咽喉,鼻子不舒服的情况出现。
而我自己也是如此,每年的夏天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因为太热,我们不得不吹空调,这在湖南生活时很少经历。一吹多了空调,鼻子,咽喉那种干涩感,让我们非常痛苦。
两个儿子和我的状况非常相似,这是我非常头疼的地方。尤其是小老二,我们两个人基本就会同时不舒服。
然而在湖南,在冬天,由于天气太冷,我的鼻子就会常年容易敏感,各种不舒服。
来到广州后,居然没有了,因为这里的冬天不是那么冷,只可惜夏天太热,我又汗多,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常常伴随一整个夏天,所以也是非常痛苦,到了秋天,我会觉得非常舒适,但这个季节转换的过程,我总会经历一些小插曲,会经历各种不舒服。
幸好我在生老二的时候,去过月子中心。我从那边的药膳师那里得到了一些好用的平秋燥的方法,比如,她说,让我多喝沙参和玉竹煲的汤水,这个在我后来看中医时,老中医给我开中药后都比较认可的,就算我喝中药期间,这些也可以喝一喝,其他的就不需要喝了。
老中医的话,让我更有了信心。觉得应对季节变换真的是需要一些技巧,尤其是广州不是我出生的地方,或许即便是在老家,我也需要这些东西。
人一生都想致力于更好更舒适地生活,更有甚者,我们都很希望自己能够诗意地栖息在这个神奇的大地上。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去实现这些,我们得学会如何帮助自己如何适应生活和环境,适应关系的变化,还有季节变换,从身到心健康,真正做到和谐统一,才能让一切成为可能。
后来我发现,其实和人的适应,关系的建立也是如此,需要过渡。
1.食物、工作和人让人融入环境
这些感悟让我想到了早年在从事外贸工作时的一些经历。
我曾经在一家压力容器厂工作了五年多的时间,尽管我经常被我老公打击,说我自己在这里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可是我却做得很起劲。因为我发现自己责任心很重,而且也愿意承担一些事情。
但是现在在我看来,我是缺乏边界感,也有点全能自大的,我喜欢给自己揽事,常常给自己揽一堆活,然后干不完就自发加班,也因此和家庭起了不少冲突,工作啊工作,我是这么的热爱工作,而且又这么累,有时也找不到人可以帮我。
那种习得性无助感就开始展现了。
但我却坚持了五年多,用我老公的话说,我那是傻,他经常说,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傻的一根筋的人,少了你,世界就转不动了是吧?
如果是从前,我大概听不进这些话,但是现在,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当时听不进去呢?
后来,我思考了一下,就是前文我所提到的原因,因为这家公司的和人员包容,让我从身心适应了广州人的生活,它简直成了我的第二心理故乡,我在其中的经历,帮助我建立了在这里生存的自信,也因此我没有轻易离开这家公司,也不想轻易放下这些客户,尤其是那些异国他乡的客户。
说到适应这边的生活,我脑海中闪现的是,每天饭堂呈现的那些喝了让人非常舒适的汤水;炎热的夏天和秋燥时节每天下午饭堂准备的清火散热的绿豆海带糖水;或是自行叫外卖的下午茶,也称“甜品”和“糖水”;由秋入冬季节更替时那些“开锅”的火锅;下班后的羽毛球;晚上的夜宵啤酒烤串;还有自助饭堂大家一起自己动手做饭,吃火锅,烧烤,一帮同事有说有笑。
这一切都历历在目,呈现一帧帧美好的画面。在这种繁忙的工厂,每个人都能在忙碌的节奏中抽空去照顾一下自己,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来休息,以便更好地投入下午的工作中。
一般在这样的场合,我可能话不多,更多的时候我可能像个小孩一样听着大人说话,低头吃东西。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大人桌上吃饭,谈天说地,我只是在一旁听着看着,感受这种氛围。
2.你对食物的接纳度和对人的接纳度是相似的
这样的环境太舒适了,人都是喜欢留在舒适区的,这对于当地人来说,确实是一种很滋润的生活,这也基本是本地人的日常。
不知不觉中,我会恍惚地觉得,我可能也会这样过一辈子了。因为这样太安逸了,待在这样一个圈子里,多么的舒适啊?
而在这其中,我会发现其实我和我老公对于广州人的生活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我吃东西开放度很高,广州的很多食物,湖南是很少吃的,也不一定吃得到,比如鱼生,脆鲩鱼、还有塘鲺、禾虫,我的天,你都无法想象。
我每次吃得津津有味,而他听了则会打趣我:“你胃口真好!”。
于是我便发现其实我们是两种个性不一样的人,我是个随大流,心随境转的人,而他不一样,他是一个境随心转的人,他不吃的东西,你别想轻易让他妥协和让步,以前我总觉得他固执,现在从另一方面却觉得他稳如泰山。
我是个容易迁就的人,可是很多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我很容易动摇。
这样的人容易在人群中失去自我,也很容易失去自己本来的目标。我现在仍然有一些以前积累下来的不良习惯,比如,我会手头上做着一件事,还没结束,我又去做另外一件事,然后,到了后面我会抓狂的发现,我好像好几件事同时进行,结果好几件事都没有一件完成,这个发现让我不断地抓狂,循环往复。
3.生活重心的转移
当然,我的一些特质也确实帮助了我很好地活下来,但在理智上,我觉得我更需要像我老公那样坚定,我有时候真的很佩服他的体质,他的人就好像他的体质一样,不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在这一点上,他像一座大山一样稳重和厚实(相比于从前,身体厚度确实厚了不少,哈哈)。
而我在心理学习的路上,一直尝试着去做一些转变,发现这个过程还是比较曲折,比如,在业务方面,在与人接触,深度链接方面,我仍然有局限,我想,在以后的文章中,我可以很好地展开。
内在工作并不是要改变你。你还是照旧做生活中该做的事,但是要对当下发生的事保持觉察。你只需要做这件事就够了。留意你的生活,试着去理解它。
慢慢的,我们逐渐去与自己和解。从而我们会去发现,有些人,生来是去适环境,而有些人,生来是环境适应了他。这些都是由人的内心主宰的。
同时,这种内心也很奇特,这对应了一定的工作属性,适应环境的人,适合做服务他人的工作,倾听能力比较强。而内心坚定的人,适合做技术类工作,因为这个标准不可变,需要统一、稳定。
现在再来回看,当时两人来广州的步调就不一致。我以为是我在回顾我对广东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理解,其实是我在学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是外部的世界。
一个人,无论是跟环境适应还是适应一个人的关系,都是需要做出自己的一些让步,放弃自己一部分。但是如果没有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总是坚持自己的部分,总归让人走不近。但完全放弃自己的部分,不保留也很容易失去本心。这个平衡很难把控,需要每个人独立体会和修炼。
就好像我们作为湖南人,吃广东菜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天天吃,那绝对是脾胃失调,胃口全无。无法天长地久地吃。
比如老公的父母家,同是湖南菜系,可是如果口味太重,吃久了也会咽喉不适,偶尔吃一下,还是可以接受。
当新的家庭成立,这种菜肴口味可能要有一些新的变化和主张,这和人的观念思想如出一辙。仅仅是简单的吃,它也反应了两种思想的交锋和融合。
再转回前文所提,当我在适应大环境时,他的目标其实是努力夯实二人世界。我却逃去了外面适应更大的世界,于是乎,这种步调不一致带来的矛盾是重重的。
而我则是到了现如今才发现两人的问题,步调不一致,会导致生活和家庭的多少问题呢?
幸而,他是一个稳如泰山的人,有时候我倒成了风筝,线牵在他手里,他收放自如。现在如今,两人开始调整步伐,终于能看到对方,我回归家庭,逐渐淡出了外界太多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小圈子,一心坚固二人的联盟,与他步调一致。
4.爱与食物
有了协调的步伐,我们竟然在方方面面有了变化,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吃从小不吃的香椿煎蛋,这是他和公婆家比较喜欢的食物;他平时买菜也会带回我喜欢的青菜菜心;而我也不忘观察他喜欢吃毛豆,而且这是我们共同喜欢的食物。
当然他还是不喜欢吃海鲜,可是我们都喜欢吃火锅。
他当然也不喜欢我喜欢的心理学,我也学不会斗地主,可是我们都很喜欢看段子、听相声、看小品、追大片电影。
两个思维截然不同的人,可能很少有相似之处,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不同,有可能还要在婚姻里面争输赢,可是,世上的事物是多么广泛啊,我们有很多可以共同分享的,不止是食物、爱,还有更多更多。
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以此文,纪念来广z州十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祝福正在阅读此文的您,中秋节快乐,阖家团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