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漾濞县漾江镇江桥村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在县城做生意时,年收入可达20余万,本可以坐享清福,却毅然选择扎进深山创业,投钱修路、垦荒种药、办合作社,带领乡亲闯富路。
多年前,江桥村畔村村民小组的代海娟嫁到县城,为了生计,她和爱人赵实午在县城农贸市场经营活鱼买卖。夫妻俩任劳任怨、起早贪黑,把买卖经营得有声有色,年收入从起初的几千元到20余万元。
“七八年前回老家探亲,看到周边的很多村都在发展,但我们村还很落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想着要干点事情,帮助乡亲们发展。”代海娟介绍说,畔村山高路远,村民们的收入仅靠不多的一点核桃和山地玉米,生活普遍困难。从那时起,夫妻俩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却是骨感。产业单一、交通不畅、基础设施滞后……要想创业,每个现实问题都是夫妻俩必须迈过的坎儿。夫妻俩首先直面的问题是如何选准产业,为此他们外出考察学习,请进来专家指导,最终决定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思路有了,“出路”问题又摆在眼前。从茅沙坪村到代海娟老家有5公里的山路,坡陡坑大,车辆无法通行。于是,夫妻俩又自筹5万余元,请来挖掘机拓宽、平整出3.5米宽的进村山路。
年,夫妻俩流转了70余亩山地,投资30余万元购买中药材金铁锁种苗进行种植。“为了全身心投入细心照顾好这些苗,我们把县城的买卖暂停了,刚开始长得还是蛮不错的。”本想着产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殊不知危机正在逼近。“连续两年,又是涝又是旱,大多数苗都枯死了,收成才是预计产量的一成。”代海娟的话语满是无奈,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夫妻俩创业刚起步就交了一笔不小的学费。
“这次尝试前后损失差不多70万元,为了支付20万元的工钱,我们把所有积蓄拿出来还不到5万元”。迫于无奈,代海娟只能硬着头皮到银行贷了人生第一笔款。
“那时候确实困难,劝她放弃算了,好好经营老本行,安稳过日子。”赵实午的劝说并没有让代海娟回心转意,反而更加坚定了她要创业成功的决心。痛定思痛后,代海娟外出学习,参加培训,上网看书,熟悉掌握了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年,代海娟四处筹措了近20万元,发展了30亩中药材,这一次她不再选择单一品种,而是多元化种植,规避风险。
“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委*府的帮扶支持让我们重拾了信心。”代海娟告诉笔者,在县农业局、特色产业办的帮助下,她申请到了1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相关技术人员还时常过来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她们种植起了70余亩紫丹参、续断、*精、重楼、金铁锁等中药材。
年,代海娟夫妻俩成立了海娟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余户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余亩,并通过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每年仅劳务费就支出20余万元。
家住江桥村麻地场村民小组的李亮华常年在海娟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在这里他不仅每年能领到多元工钱,还学到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在自家山地里种上了5亩金铁锁。“以前种玉米,产量低,一年收入才两、三千元,现在打工、种金铁锁一年收入能增加差不多2万元,十分感激她家两口子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变化。”李亮华告诉笔者,代海娟夫妻俩放弃了县城的安逸生活,选择回到大山创业,帮助乡亲们搞产业发展,村里人都非常感激佩服。
回望创业历程,代海娟用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心声:痛并快乐着。曾经因为创业受挫,彻夜难眠;但看到家乡在悄然变化又那么兴奋激动。多年来,代海娟夫妻俩感觉最对不住的是家人,由于常年奔忙在大山上,对两个孩子的关怀少之甚少,有时候回县城办事都来不及见上一面。
天道酬勤,年,海娟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评省级示范社,年被授予州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既然选择了大山就无怨无悔,一定要扎根大山干出一番事业,改变家乡穷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代海娟夫妻俩乐此不疲地耕耘着事业,在建设幸福家乡的道路上且行且远。(杨桂清杨佳燕付桂平)
转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