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周应良
近年来,我州按照“抢救传承、支撑创新、夯实基础,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以白族医药为核心,坚持传承精华,着力守正创新,统筹全州各少数民族医药领域的综合协调,着力推动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
坚持传承精华,传承民族医药保护“有效”。先后挖掘、整理、编辑出版《白族医药丛书》(三册)、《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五册)、《白医白药》(三册)等10余套民族医药书籍,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资料。有省级2项、州级2项、县级4项民族医药被认定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并有效发挥8个民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州共有87人通过中医一技之长考试,17人通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
坚持未病先防,保障民族医药服务“有力”。医院设有治未病中心,12医院均设有治未病科,全面开展治未病工作。目前,全州有民族医疗机构1所、科研机构2所,民族医药从业人员人;具有批准文号的院内中药、民族药制剂15个。同时,开展“一人一方”临方加工服务,推出白族药“四季养生茶”、药枕、香囊等健康养生产品,开展刮痧、拔罐、三伏贴、“摸摸好九针术”、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导引七式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及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健康体检等健康管理服务,中医特色疗法多次亮相国际博览会,受到各级领导和中外游客的好评。截至目前,全州1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民族医药服务,让群众能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综合的民族医药服务。
坚持传习引领,弘扬民族医药文化“有序”。我州始终将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工作纳入中医药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发挥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成立大理州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建立大理民族民间医药文化传习基地,成为全省首家民族民间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做大做强“大理三月街民族民间医药文化博览会”,保障民族药的流通渠道通畅,不断扩大大理民族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已创建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个,其中1个正在接受国家宣传教育基地的评审验收。
坚持管用并重,发展民族医药产业“有方”。加强中医药种质资源管理和保护利用,充分发挥我州作为全省重要的道地药材产区以及全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集散地、我国与东南亚中药材贸易的重要通道作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目前,全州中药材资源种类种,其中植物药种,动物药92种,矿物药15种,录入国家药典和省中药材标准的品种达种。重点发展滇重楼、紫金龙、金铁锁、高山菊、苍山贝母等民族药,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先后开发和推广应用“竹红菌软膏”“复方岩白菜素片”“益脉康”“康复新”“近视乐眼药水”和“珍熊胆丸”等民族医药制剂,其中“珍熊胆丸”进入全省首批医疗用药和中南海老干部保健用药目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