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安客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千余年前,盛唐的大明宫,以恢弘的气度打开宫门,敞迎佳朋;盛唐的长安城,以多元的姿态拥抱世界,展示自信。
千余年后,同样在文化高地的大西安,同样在恢弘铺展的大明宫,比当年盛世大唐“万国衣冠”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第三季的“西安年”升级为“中国年”,即将盛大启幕。
01
华灯又亮,天音再响。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从“西安年·最中国”到“中国年·看西安”,很多人在一边期待的同时也一边在问,“西安年”的主题称谓怎么变了?
变的,是六个字的称谓,不变的,是文化自信、笑迎天下客的气度,以及舍我其谁、敢为天下先的雄心。
而且,变化的绝不仅仅是称谓。
称谓的变化,其实是格局的变化,是情怀的突破。
“西安年·最中国”聚焦点在西安,“中国年·看西安”的视野是中国。
经过了第一季的尝试和第二季的提升,第三季的“西安年”,需要有蝶变的魄力,更要展现蝶变的魅力。
西安不仅仅是西安人的西安,更是中国的西安,是世界的长安。
周礼秦制、汉风唐韵;丝路文化高地、一带一路起点、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不管是历史的传承还是时代的使命,都要求西安必须用大格局做大文章,以大情怀承大担当。
虽然第三季“西安年”尚未启幕,但从官方发布的活动安排已可以看出端倪。
第一季的“西安年”,在大唐不夜城的流光溢彩中飘然而出,第二季的“中国年”,在西安的主要文化地标中魅力四射,而第三季的“中国年”,则在西安全城范围多点开花,互相辉映。
启动仪式放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其寓意不言自明;
数十项重点活动,遍布大唐不夜城、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小雁塔、钟鼓楼、书院门、大唐西市、汉城湖、永兴坊、西安博物院、*仓、茯茶镇等各个知名地标和网红景点。“一街”(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为骨,“两市”(东市、西市)为肋,“六坊”(安兴坊、崇仁坊等)为筋,呈现东南西北全面燃爆的盛大格局;
各项活动以年俗文化为主线,以西安千年历史文脉为载体,将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喜庆浓烈的年节文化和新春氛围。
活动区域的更大铺展,文化内涵的更深挖掘,所有变化的目的只有一个——
让全中国都能在西安看到最本色的中国年,让全世界都能在西安看到最灿烂的中华文化,让全世界的“唐人”都能在西安找到“天涯共此时”的那轮明月。
西安年,不但是“最中国”的,更是要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这也正是“西安年·最中国”为什么变成“中国年·看西安”的根本原因所在。
02
格局变化情怀突破的同时,是内涵的彰显。
内涵,阐释着“中国年”为什么要“看西安”?
年12月12日,西安市委、市*府召开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会,重点提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西安最大的特色,是西安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西安厚重的历史沉淀、恢弘的古都气韵、灿烂的文化底蕴、开放的丝路文明、丰富的红色资源、雄浑的自然山水等优势,注重用产业化的思维和市场化的方式,加快建设中华文明根脉城市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
划重点——中华文明根脉城市;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
年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高度集成,而中华文化文明的根脉在西安!
“中国年”为什么“看西安”?
因为千年长河里的百代风流在西安。
远古时代,舜率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在*河边祭拜天地,新年祭祀有了最早的雏形。
西汉初年,汉武大帝命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初历”,正式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从此,伴随这个历法沿用多年的同时,正月初一过大年一直沿习至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诗曰:“续明催昼烛,守岁接长筵。”可见过年守岁、点烛挂灯的习俗,在隋唐时期依然蔚然成风。
而唐诗中关于元宵佳节的描绘更是不胜枚举。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历来被推崇为写元宵夜盛景的最佳之作,但即便是这样的最佳,也说不完道不尽大唐长安元夜的盛况,比如高达几百尺的摩天灯轮他没有说到,比如走出宫墙与民同乐的《秦王破阵乐》等宫廷乐舞他没有说,比如在几十里外的秦岭山脚都清晰可闻的隆隆鼓声他没有说。
……
追赶超越日新月异的西安,因为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早已是中国乃至世界范畴的耀眼IP,而将这种历史文化魅力完美融合呈现的文旅融合品牌“中国年·看西安”,更是给西安带来强力持续的文化加持。
第一季的“西安年”,30多场活动斩获1.8亿人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