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诗词中的春节生活百态,人生百味你的
TUhjnbcbe - 2022/10/13 9:59:00

鼠去牛来辞旧岁,龙飞凤舞庆新春。春节的你,可能阖家团圆,共享亲情之暖;也可能远在他乡,和亲朋好友在线上畅叙亲情,共话佳节;还可能仰望明月,举杯独饮,让明月寄去你的祝福,让用烈酒化解你的悲苦……生活有多少种形态,春节就有多少种过法。中国是诗的国度,所以描写春节的诗篇数不胜数,各具特色。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佳节时人们的生活百态,而且深情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更表现了他们的仁者之心和对生活的爱。新春佳节,让我们走进诗词,跟着诗人过个别样的中国年,品味满满的文化味,沐浴浓浓的中华情。

为了让大家的阅读更有条理,我根据诗词中描写对象和情感的不同,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诗篇,大概分成以下几类,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普天同庆,喜庆祥和满人间

中华民族的历史充满了磨难,所以中国人最希望天下太平,吉祥如意,因此,作为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就最讲究喜庆祥和了。

按照春节的习俗,大年三十家家都要守岁,古时民间如此,皇宫中也是如此,普天同庆、与民同乐是无数帝王节日时的做法,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写下《守岁》一诗,来记载除夕夜的盛况。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表现唐太宗除夕欢宴的歌舞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华历史上的明君代表。通过宣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后,年轻的皇帝决心做大有为之君。他广开言路,广施仁*,外御强敌、内修文治,才换来光耀青史的贞观之治。时值春节,看到天下太平,百姓安乐,正值壮年的皇帝感觉很有成就感,便在宫中大摆宴席,君臣同欢,普天同庆。

好心情带来好诗句。在他的笔下,华丽的宫殿在夕阳下更加壮美,春的气息让人陶醉。喜庆的烛光下,君臣们欢宴畅饮,共度良宵,好一个大唐盛世,好一幅太平画卷。

中华封建史多年,但盛世不过几百年,这难得的盛世,自然是百姓的福音。因此,我们在春节读到这样的诗句时,眼中自然会出现那代表幸福生活的五彩礼花、璀璨花灯、欢歌曼舞……这是太平之歌,更代表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

再现大唐盛世的大唐芙蓉园节日夜景

如果说帝王的春节诗词多少有些自嗨,那么普通文人歌颂春节的诗词,就更能表现春节时老百姓生活的欢快热闹了,试看柳永的《迎新春》: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萧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读此词作,满眼是春节时汴京城里百姓张灯结彩、欢歌起舞、狂欢尽兴的场面。最有意思的是少男少女在节日里畅叙情爱,共度良宵。这样太平安逸的幸福生活,不仅诗人舍不得离开,就是我们,也想忍不住来一次穿越,和他们一起共度佳节。

诗言志,歌咏言,描写春节的诗歌,不仅表现春节的活动场面,更表现诗人的心情,细品之,颇有味道。例如元代叶颙的《己酉新正》,从一个比较小的视角,把春节时人的心情写得别具一格。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过年时的快乐——开怀痛饮,一醉方休。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现在的我们过年时幸福时光呢?

当我们细品诗中过春节的快活时,自然会联想到我们的生活。一年天,快节奏的我们,每年和亲人相聚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人人珍惜这难得的时光。让我们在新春时丢掉以往的不快,在和和美美中开启新一年的幸福生活。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庆祝丰收也是春节时的话题。如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在这首诗中,诗人除了写过年的新气象,更表达他对农民庄稼丰收的祝福,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仁者情怀,读来清新自然,温暖感人。

过年的高潮并不全在大年三十,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过年的最后一个高潮,也是春节的闭幕式,同样喜庆热闹,试看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年,描写的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宵夜的景象。在这个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晚上,游人们来来往往,尽情享受盛世带来的幸福时光,狂欢的时刻一直到深夜都不会结束,足见元宵夜的热闹喜庆,而我们现在的元宵夜,与诗中描写的又何其相似。

二、漂泊在外,每逢佳节倍思亲

连续一整年的疫情,让许多人接连两个春节都不能阖家团圆,这份孤独、寂寞、悲伤,只有真正在外的游子才深有体会。但是,不要难过,你的孤苦并不是上天对个人的不公,因为从古至今,逢年过节有家难回者又何止一人?好在无数诗人用他们饱蘸真情的笔墨,早将我们的孤苦得以释放。比如戴淑伦的《除夕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作此诗时,诗人正在江西抚州任刺史,这时他正寓居在石头驿,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

在这首诗中,旅途中在异乡过年的寂寞悲苦,被他写得十分动情。结尾句“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表面上写第二天就是新年,应该感到高兴,实际上因为有作者对过往人生的回忆,更填生活无奈的凄苦。不过,我们相信风雨之后有彩虹,历经坎坷成大道,迟来的幸福,同样能填补我们的遗憾。

除此诗之外,元稹的《除夜》、白居易的《除夜寄微之》、薛道衡的《人日思归》、来鹄的《除夜》等,同样表现了春节时游子的孤苦。

三、忧国忧民,情系天下夜难眠

忧国忧民,情系天下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优良传统。不论何时何地,他们心中装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命运和人生悲欢,更是国家的未来和百姓的幸福。在万家团圆的春节,让我们去感受他们的志士情怀和仁爱之心,给他们送去一份崇敬和纪念。我们来看文天祥的《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写此诗时,诗人因为抗元失败,被元*在狱中关押已经整整三年,敌人对他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文天祥始终不肯投降。三年的狱中生活,让他的须发变白,但他效忠宋室的意志却反而更加坚定。然而,他深知抗元的形势已经愈发艰难,甚至可以说,抗元的事业、自己的人生已经进入穷途末路,因此他在辞旧迎新的大年夜,写下这首饱蘸热血和心泪的诗篇。

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想与家人团聚的渴望,反衬自己有家难回的悲苦,更进一步表达出他的爱国忧国。 

再如罗隐的《岁除夜》、姚合的《除夜》等诗,也表现了这种忧国忧民情怀。

四、时光匆匆,不负年华不负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的一生何其短暂,所以只有珍惜时间,才不给人生留下太多遗憾。苏轼的《正月十五日夜》,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首诗用蛇蜕皮的比喻,说明了时光匆匆,难以挽留,干事创业当从现在做起,而不是永远等明天或明年,在等待和迟疑中任由岁月蹉跎,志向消磨。

再如清代文学家赵翼的《除夕》,同样表现乐观开朗、老当益壮的思想。

五、抒发真情,反对形式批陋俗

比起常见的过年祝福、感伤主题,文征明的《拜年》则别有韵味,直指那些虚伪、形式化的过年风气。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宋以前,古人的拜年习俗跟现在差不多,少不了串门走访,喝酒聊天,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等。而到了宋代,人们拜年一般不进门,直接送“飞贴”,相当于现在的贺卡。明代时则有了更完美的贺卡,不仅有姓名、地址,还有各类祝福语。

文征明对于这种不见面,只送贺卡的拜年非常反感,认为除了让家里堆满纸片,没有任何意义。而更让他生气的是,他也不得不跟随这种陋习去投贴拜年。但他看来,这种虚套、走形式的拜年,除了让人们更加虚伪之外,根本不能起到送去祝福,增进情感的作用。

六、独立不迁,别样除夕令人赞

过大年时,节日的气氛使得很少有人能静心学习和工作,但文征明做到了,而且自得其乐。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在文征明看来,做学问是一天都不能荒废的事,就是大年三十也不例外。文征明属于大器晚成的代表,曾有过从十九岁起天天坚持练字十大本,一直到90岁的记录。他的事例,很好说明了那些看似愚笨的方法,往往是成功的正道。

另外要说的是,当我读到文征明的这首诗时,就想起那些春节时仍然没放假的*人、铁路职工、医院大夫等,正是他们在节日里的默默守护,才换来万家团圆、举国欢庆的幸福时刻。

除上述诗歌之外,还有许多表现春节生活的优秀诗篇,限于文章篇幅和本人水平,不再全部列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跟着诗词过春节,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诗人笔下过年方式、情感思绪的不同,更能感受到他们对国家、人民的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一首首描写春节的诗歌,给我们的节日添几份文化味,添几分烟火气。而更让我们温暖的,是那诗词背后浓浓的中华情,这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纽带。

今年是牛年,在中国文化中,牛是吃苦的符号、高尚的象征、任劳任怨的代名词。所以我恭祝各位朋友在牛年“牛劲十足”,用奋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词中的春节生活百态,人生百味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