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里面有这样一首《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描写的是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诗写得好,诗人的名字更是有趣,苏味道。
苏味道九岁能属辞,与里人李峤俱以文翰显,时号“苏李”。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
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又与“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苏李”的成就不及“沈宋”,但由于他两人身居高位,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苏味道入阁擅长奏章,但为相数年以阿谀圆滑而自营,在位并没做出什么突出成绩来。他老于世故,处事圆滑,他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稜(léng)(同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是:处理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这样处理错了,必会遭到追究和指责。只要模棱两可,哪边都抓不着(小辫子)就行了。当时,人们根据他这种为人处世的特点,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苏模棱”、“模棱手”。这就是成语“模棱两可”的由来。
因*附张易之,受牵连,贬为眉州长史,又迁为益州长史,卒于上任道中,赐冀州刺史。卒后衣冠冢葬栾城西北9公里,时值一风水宝地,后因获鹿县(今鹿泉区)简良崔氏家族守冢,至今形成村落,因葬苏味道于此,顾名“苏丘”,为避讳孔丘,改名苏邱,即今之苏邱。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与众不同。这个老二叫做苏份,苏味道死后,苏份就在眉山县(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三儿子叫苏辙(苏洵的长女是八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