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灵璧牛士中作品遥望潼山潼水
TUhjnbcbe - 2022/11/13 20:03:00
最好的中医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遥望潼山潼水

文:牛士中图:马东义

灵璧县朱集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如果把楚汉历史看做灵璧历史深远的象征,那么战国文化自然是灵璧文化底蕴厚重的标志,而这个标志之一就在朱集,就在朱集的潼水潼山。

潼,水势激荡之意,故而“潼”成为河流的名称,朱集的一条河流就被冠以“潼水”。有了潼水,潼水身畔的山便有了潼山的称谓。潼水不甚宽,潼山高不过四十丈,然而历史上却留下引人瞩目的痕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正是潼水潼山的真实写照。

今天灵璧境内,以潼河指称,共有两条,一条是位于高楼境内,经泗县于泗洪县流入徐洪河,继而自西北汇入洪泽湖。此条潼河实际上是古潼水之一部分基础上开挖疏浚而成,此地汉代因临潼水而名之曰临潼郡(潼郡)。一条正在潼山之麓,依然流淌在历史古老的河床上。这也是古潼水之一部分。

那么,一地潼河却有两处,其中原因何在?我们不妨翻开贡震编纂《灵璧县志略》卷首“图说”之“北乡图”。潼河源于潼山之北沫沟湖,沫沟湖“即今杨家洼是也。受申村诸山北面之水,东入渔沟,西入潼河”。此处潼河南流入睢河。而《灵璧县志略》之《河渠原委》(中)“潼河”则言,“潼河在潼山之麓,北接三叉河(*泥沟、运料河、涵洞河)”,沿无影山、申村山东流,至大龙嘴,合渔沟之水南入孟山湖。乾隆五年,峰山启闸放*河之水,渔沟下流淤为平地,潼河遂不能东流,中途南流入湖,“则潼河之尾闾即已不能畅流矣”。睢河口以下,地势低洼,形成五座湖泊,称为五湖,即北岸,陵子湖、孟山湖、崔家湖;南畔,杨疃湖、土山湖。观北乡图,围绕潼山、影山、开合山、申村山、磬云山、耳毛山,形成一个闭环水系,它们接北来之水,南汇入睢河口之下之五湖。因此,潼河古河道有两种可能,一是沿潼山西麓,南至影山西畔,东流经开合山、申村山南麓,直至孟山南山脚下继续东流经潼郡。另一种可能是潼河沿潼山西麓北流,东经潼山、申村山北麓,继续向东,于磬云山西南、孟山东向东南流经潼郡,成就潼郡(潼城)之历史。这种可能性更大。

关于潼河的历史记载,还可以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中找到。

“五河县

府东北一百一十里为五河。东至泗州界潼河口三十里,至泗州治一百五十里。西至灵璧县界韦里堡四十里,至灵璧县治一百二十里。”

“五河县

潼河 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虹县羊城湖,绕沱河,经天井湖,南至铁锁岭入淮,北至虹县石子,亦入淮。”

(八百二十七卷,凤阳府山川考一)

根据记载,五河县东北四十里淮河北岸有潼河口,这应该是潼河入淮河处。但是凤阳府地图显示,此潼河源出虹县羊城湖,经天井湖南北入淮,羊城湖位于睢河南部,这是哪条潼河呢?到底怎么回事?《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八百二十八卷·凤阳府部汇考二》还有记载: “虹县南潼河 源出羊城湖,南经泗州界入淮。北潼河 出本县西,东北流至*湖,经睢宁县小河入淮。”

“羊城湖 在县西北四十里,为古虹州城。”

原来,这里潼河又有两条,一条是源出睢河南部虹县羊城湖的南潼河。这不是灵璧境内睢河北部的潼河。灵璧境内潼山之麓的潼河实际上是北潼河,也就是有灵璧境内流出,进入虹县,东北流入*湖,经睢宁县小河入淮。由此可看出,战国两汉以来,潼河变迁之巨大,影响之深。

北宋、金和明,直至乾隆朝,*河经历多次大改道,对苏皖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以致灵璧境内河渠纵横,沟湖遍布。北来之水强烈改变着灵璧北境的地貌,潼水河道扰动剧烈,以致形成乾隆时期闭环水系。加之其后*河第六次大改道,苏皖*河遂成故*河,而新中国水利建设巨大成就,河南上游下排之水通畅,彻底改变灵璧境内水文特点。因此,原来的潼水古河道分成不同地段,也就有了今天潼郡古城西之潼河与朱集潼山之潼河,在战国、两汉时期,这应是一条较为稳定的河流。同时,潼水和睢水,一北一南,并行注入洪泽湖。宋史中的“小河”指称潼水故道可能性较大。

因此,这就为潼水、潼山和汉代的潼郡作了合理的解释。战国时期甚至更早,潼水源于潼山之畔,汇集潼山、申村山之水,东流今天之高楼镇潼郡,直至宋初。

潼山之所以闻名,因为有庄子相关传说。吴嵩、顾勤庸编纂康熙《灵璧县志·卷七·人物志》言: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人。生于睢阳之蒙城,年轻时做过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为战国初人。其学问无所不窥,归结于老子之旨。隐居著书十万余字,即今《庄子南华经》,都是寓言托物言志。楚威王听闻其贤,派人携重金聘请他,想请他担任丞相。庄子笑着对使者说:“子独不见牺牛乎?养食数岁,衣之文绣,以入太庙。是时,虽欲为孤豚,其可得乎?子亟去,我宁游戏污渎之中以自乐,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其后居住于濠梁,和惠子在濠梁上观鱼嬉戏,写了篇“非鱼非我”,言其所乐。去世后,葬在濠梁。其墓在开元寺。等到了唐天宝元年,称庄子为“南华真人”。世传庄子修道于潼山,故今山有庄子台,有南华观。观即著书处。今山下尚有庄氏族居之,每多谭玄者。《一统志·广舆记》谓即其后也。

内江吴嵩曰:“潼与蒙,俱宋地。濠则道楚。庄子之在蒙、在潼、在濠,亦如诸冯、负夏、鸣条之类,三者皆有据,何多置喙焉。”

《灵璧县志》记载,简洁生动。庄子生活于战国初,天文地理,无不涉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其主要观点承继老子之学,著有《庄子南华经》。楚威王敬仰其学问,派人聘用他做魏国相国。庄子不愿意,他不想做“牺牛”,只想自由纵横于尘泥中,终身不仕,以快其志。庄子去世,葬于濠梁,其墓在濠梁之开元寺。至于其“非鱼之乐”之地点濠梁更是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认为庄子是安徽蒙城人,蒙城还有相关的传说与记载。而较为公认庄子是河南考城(今兰考、民权一带)人。联系相关地点,庄子自由游历于今天河南东北部、安徽北部、西北部在情理之中。因此,贡震强调,潼山潼水潼郡和庄子生地战国时属于宋国,濠梁属于楚国,庄子在蒙、在潼、在濠都是有根据的,没有必要争论不休。

庄子《南华经》未必是一时之作,可能是游历各地长期作品的汇编,所以,灵璧潼山相关的庄子遗迹与传说亦是可信的。其时,睢水东流,潼山潼水映照其中,申村山、磬云山等耸立蜿蜒,灵璧北境一派世外桃源风光,庄子走进这片水光山色,饱览山水,激扬才华,契合其人生追求和创作心境。

潼山于是留下庄子台、南华观等遗迹。吴嵩、顾勤墉纂康熙版《灵璧县志·卷一·方域志》中有如下记载:

“南华观,潼山上。相传庄子著南华经于此。”

“潼山,城北七十里。潼水出焉。山下庄姓世居之,以为庄子之后。《中都志》云:‘世传庄子尝修道于此。’有南华观。”

“庄子台,潼山上。相传庄子尝修道于此。《中都志》云,今其子孙尚世居山下,亦有善谈玄者。”

贡震编乾隆版《灵璧县志略·卷一》亦载:

“去灵觉五十里有高峰突起,曰:‘潼山’。潼水出焉,山北庄姓祖茔,有古树一株,扶疏可爱。潼山西南曰‘无影山’。山卑,四面受日光,故名。其东曰:‘开合山’,‘申村山’,‘土龙山’,产黑白石。周家山,产纹石。红鸟山,产透花石。皆在县治正北,绵延十五六里,如列屏障。岗阜林立。”

山峦起伏,钟灵毓秀,别是一番风景在眼际,后世自然把潼山上夜诵南华经作为灵璧八景之一。确实,在睢水、潼水激荡流淌、山色空濛的夜色之下,潼山之巅,高声诵读出世脱俗的《南华经》,其声,清纯自然,飘忽于林泉枝叶间,与之融于一体;其思,穿越山石、大地,洞透人世间生存之道、万物轮回之理。这是怎样一个空灵哲思时空?

康熙版县志卷八“艺文志”载,灵璧儒学训导淮阴人汪之章《南华夜诵》:

潼水潼山仙观幽,仙人依纳近前洲。

漾漾夜色围丹火,隐隐经声坐竹楼。

纵去南华真楚相,无过清静古曹侯。

何如小小青岩里,一卷*庭天地收。

独在异乡为官的儒生汪之章身处如此佳境,思虑千古,内心起伏的情潮与潼水、睢水应和,其思想深处的追求与骨子里的山水之思,在清中期灵璧的一个夜晚,汪洋恣肆,流溢弥漫。

美丽的山水总是勾人心魄,令人朝思暮想,一朝登临,忘乎自我,以致流连忘返,总想弄出点动静来,才不枉人生。明代柳瑛纂成化版《中都志》云:南华观名扬四方,洪武年间,有个姓张的道人,外号“赤脚张”,曾经借助在此地,炼丹九年,无声无息而去,给潼山又增添几许神秘。

不知何时,潼山上建了一座玉皇庙,潼山潼水的人们信仰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精神的寄托趋向厚重。玉皇庙建于何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潼山的风景和人文随着山河明暗越发丰富。上世纪三十年代岳巷村岳老茂牵头修缮,抗战时期又毁于日*轰炸。残垣与断壁,历史同现实,在山色中交织,这本身就是风景,震撼人心的沧桑存在。

潼山潼水好风光,新时代的潼山潼水应赋予浓厚的思想和情感。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泼洒出来,恢复传承潼山潼水的悠久文化,为它们的思想和情感厚重迸发才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灵璧牛士中作品遥望潼山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