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司马昭灭蜀之后,邓艾就曾上表请求乘势一举消灭吴国,但最终因钟会事件而耽搁。到了司马炎时期,司马炎又忙着准备代魏一事,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吴国。不过即便如此,司马炎也经常讨论灭吴一事,但因取缔魏国之后,又需要数年的时间整顿内*,司马炎也就再一次放弃了对吴作战的想法。直到公元年,司马炎整顿内部完毕后,才开始准备伐吴一事。
战略要点
晋灭吴之战,重点战场为西陵、江陵、乐乡、武昌、江夏及巢湖东南的吴国重要据点濡须。西陵就是今天的宜昌,是吴国西线的重要门户,晋*要想水*从长江上游东下,必先突破此处。
江陵,必争之地(荆)中的必争之地。江夏、武昌是吴扬州西方屏障,晋*突破江陵后,若是想顺江东进必须先占领两地。
濡须坞,建康北方屏障。
作战准备
公元年,司马炎开始准备灭吴一事。以羊祜都督荆州*事镇守襄阳、卫瓘都督青州*事镇守临淄、司马伷都督徐州*事镇守下邳、王浑都督扬州*事镇守寿春、王濬为益州刺史,负责在蜀地建造战船。
因寿春与襄阳与吴国最近,王浑与羊祜采取怀柔*策招降了许多吴人,另外,羊祜在荆州地区的准备最为充足,其粮草累积已经够作战所需十年之久,但在攻吴之前就已病逝,临死推荐杜预接替。
因为西陵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杜预在接替羊祜后,趁吴*不备偷袭西陵,吴西陵守将张*是吴国名将,认为自己占据要害之地却反而失败,就以此为辱没告诉孙皓。杜预于是利用反间计,将俘获的吴*将士,送至建业。此举果然引起孙皓大怒,立将张*撤职,以武昌监留宪代之。而留宪对西陵的各个情况毫不知情,尤其是临战换将,更给西陵方面的边防造成很大的压力。
司马炎的作战部署基本参照羊祜生前所制定的战略,分兵六路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同时出兵。将主力放在长江下游以牵制吴*不能向西增援。然后再从东、西派出三路大*迅速占据西陵、江夏等地,会合主力东进建业。
具体部署为:司马伷自下邳向涂中进*、王浑向江西方向进*、王戎自项城向武昌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进*、王濬自巴蜀向西陵进*。
吴国除固定的防御体系外并无对晋战略部署。
战争经过
公元年十一月,司马炎进行最后的战争准备,次年正月,晋各路大*均已集结完毕,分别向各自预定目标进*。
因此战是多路同时进行,为方便阅读,将六路大*划分长江中游及下游两个战区分别讲解。
中游战区
巫县周围地势王濬、唐彬率水*由成都出发,在大*进至涪陵郡时,为了解除水*的侧翼威胁,就派参*李毅率陆*进攻武陵。同月下旬,王濬进*至巫县(建平郡治所),建平太守吾彦坚守城池,王濬一时之间未能攻克,就想要沿江而下,越过巫县进攻丹阳,但吾彦早已在在巫峡险碛要害之处设置了横江铁锁,并以丈余长的铁锥置于水下,用以阻拦船只。不过,晋羊祜生前在襄阳时,从俘获的吴*士兵口中,早已经得知了此事,提前告知了王濬,王濬早就提前做好了准备。他准备了几十个超大的筏子,当铁锥扎到筏子时,就被筏子拔起撤走,又在战船前安置火炬,灌上麻油,遇到铁链时就烧断。因此,王濬水*畅通无阻,越过建平,于二月一日攻克了丹阳,三日攻克了东吴重镇西陵,五日攻克荆门、夷道二城,陆*逼近长江上游重地乐乡,水*则向江陵进*。
从襄阳出发的杜预*于正月进攻江陵城,但吴*守将伍延坚守城池,一时之间无法迅速攻克江陵城。当王濬*攻克丹阳后,杜预为了配合其行动,派参*樊显、尹林、邓圭及襄阳太守周奇等人率*沿江西进接应王濬。五日,王濬*攻克荆门、夷道两城后,杜预派牙门将*周旨、管定、伍巢率八百精锐,趁夜渡过长江,奇袭乐乡。周旨等人一面分兵将旗帜设在巴山以迷惑吴*,一面率*埋伏在乐乡城外。
吴*长江上游统帅、都督孙歆,得知晋*已经顺江东下并且过了夷道时,急忙率*迎敌但被王濬击败,在逃入乐乡城时(夜)周旨等率所部乘乱跟入城中,趁吴*尚未发觉时直接突入孙歆帐下俘获了孙歆,乐乡因此被晋*占领。于是,杜预集中兵力,猛攻江陵,于十七日攻克。江陵被攻陷后,吴国沅水、湘水以南直至广州、交州各郡,相继向晋投降。(上游地区此时王浑*进至横江,司马伷*进至涂中长江北岸)
从项城出发的王戎部自项城越过大别山向南进*,进攻吴国江武昌、江夏二郡在江北的疆域,吴*将领杨雍、孙述及江夏太守刘明皆率部投降。王戎遂督大*临江,吴牙门将*孟泰又带着薪春、郑二县降,遂与吴国武昌隔江对峙。
在杜预占领江陵的同时,胡奋也已经率部攻克了江安。十八日,司马炎下诏,命令王濬、唐彬与胡奋、王戎会师共同进攻夏口、武昌,然后顺江东下进攻建业。命令杜预率*南进,稳定零陵、桂阳、衡阳等荆州南部郡县。除此之外,让杜预分兵1万人给王濬、人给唐彬。在攻克夏口后,胡奋又分兵人给王濬;攻克武昌后,王戎分兵人给唐彬,以加强长江下游作战的兵力。王濬、唐彬在得到增强后,兵力已达8万多,顺江东进。至此,长江中上游作战遂告结束,共斩、俘吴*都督、监*14名,牙门将及郡守余人。
下游战区年正月,王浑率*十万,自寿春向横江挺进,并派将*陈慎、李纯分别进攻寻阳、高望城。二十五日,李纯打败吴将俞恭,占领高望城,同日,陈慎也攻克了寻阳。长江北岸的吴将陈代、朱明皆投降晋*。
二月,吴主孙皓以江西危急,派丞相张悌、丹阳太守沈莹、副*师诸葛靓、护*孙震等,率3万精锐渡江迎战。吴*进至牛渚时,丹阳太守沈莹建议先与晋水*决战,理由是晋国举国之力进攻,益州水*必定全*出动,而我*上游毫无戒备而名将皆死,新将恐怕无法坚守城池,晋*水*一定会抵达下游。沈莹建议集中兵力于采石,等待晋*与之决战,若能打败晋*不仅能阻止晋*渡江还能一举收复江西之地,若是贸然渡江作战,一旦失败,那么大势就将一去不复返。张悌的想法是,吴国今天的形势,人们早就看清了,若是等晋*到来,士兵必定人心不稳,不如趁晋大*未到,主动渡江作战尚有一丝希望,就算败了,为国战死也死而无憾。于是,张悌遂率*渡江作战。
三月初,张悌*渡江后,王浑*城阳都尉张乔部人刚刚抵达杨荷,张悌遂加速前进将张乔包围在杨荷。张乔兵微势弱,便向张悌投降。副*师诸葛靓认为张乔投降是假,拖延时间是真,就建议张悌迅速剿灭。但张悌认为强敌在前,不应该因为小敌而出战,就接受了张乔的投降。
张悌继续前进,不久就碰上了王浑主力部队的司马孙畴及周浚两部。双方结阵相对,沈莹率先带着五千丹阳兵向晋*发起冲锋,但连续三次都没能冲散晋*阵形,反而还被晋*斩杀了两员将领。晋*趁沈莹退兵之时出兵追击,吴*大乱,此时,张乔又在后方杀来,吴*开始全线溃败。诸葛靓率残部数百逃回江南,期间遇到张悌,张悌不肯走,诸葛靓亲自劝说:存亡是有定数的,不是你一人就可以洞察的,为何要等死呢?张悌流泪道:“仲思(诸葛靓表字),今日是我死日也。我还是孩童的时侯,就被你家的丞相所赏识,我常常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名贤眷佑。现在能以身殉国,为什么要逃走呢?你不要再拦住我了。”诸葛靓也流泪不再牵他,刚走百步,回头就见到张悌被晋*杀害。而沈莹、孙震等人也全部战死。
张悌死后,王浑部属扬州别驾何恽向扬州刺史周浚建议:“张悌所部,皆是吴国精锐,如今战死,吴国上下毕竟十分震动。而王浚也已经攻克武昌,正顺江东下。应该率*迅速过江,直指建业,必能不战而擒。”
王浑认为,晋帝给他的命令是在江北抗衡吴*,若是违令行事,就算战胜也不能多得奖赏;万一失败就是重罪。因此,王浑坚持既定战略,原地等待王濬,待王濬*到时,合力渡江。
司马伷方面,自正月出兵后,与琅琊相刘弘进*长江岸边,牵制吴*,使其无法互相救援。
三月十四日,此时的王濬已经进*至建业西南五十里处。孙皓派游击将*张象率1万水*迎击王濬*,但吴*早已*心已散,张象一见到晋*就直接投降了。孙皓再派陶濬(被派往交趾征讨郭马,抵达武昌时听闻晋*大举进攻,遂返回建业)率*2万人阻击,但还没等出发,士兵就全部逃跑路。而江北的司马伷派长史王桓渡江击破了沿岸诸据点吴*,并俘其都督蔡机,逼近建业。而王浑、王濬等部均已进逼建康。
当东面司马伷*俘获蔡机、西面王濬水*通过牛渚、正面王浑*亦逼江将渡时,孙皓就已经打算投降,但他还打算做最后的挣扎。他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重的计策,分别派人向王浑、司马伷、王濬请降,打算以此挑起三人矛盾。
十五日,王濬水*驶过三山,王浑让他停止进*,王濬以风太大无法停船为由继续东进,于当日率先进入建康。至此,晋国收吴国四州四十三郡,户五十二万三千,兵二十三万,吴建国五十七年,至此灭亡。
结语
晋之所以能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就消灭东吴,除了实力的优势外,与其精密的战略部署是分不开的。
晋吴双方大战的根本就是长江,晋若得长江则晋胜;吴若能保长江则吴胜。而保正长江控制权的归属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些战略要地,司马炎采取逐个击破为原则,以王濬水*为突破,让司马伷牵制吴江东方面的兵力,保证了王浑在江西的作战。命王浑、王戎、杜预等人按指定目标进攻,就是等王濬水*抵达时使晋*能够集中兵力将吴水陆*各个击破,让王濬过丹阳受杜预节度,过江西归王浑节度,并过一地便抽取部分兵力,就是为了贯彻统一于集中的目的。
按照羊祜生前为司马炎制定的战略。吴国长江防线数千里,晋*六路齐发,水陆并进,实施正面进攻就是为了把吴国江防分割为数段,使其首尾难以兼顾,又无法调动兵力相互支援。在统一的战略指导之下,负责突破的水*王濬与陆上五路*同时发动,互相配合,使吴*仓促之间无法从容应付,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达到了战略突袭的目的。
实际上,只要东吴加强西陵、建平的守备力量,然后主力布置在建业周围,加强沿江防备,以逸待劳,坚决阻止晋*过江的话,此次晋灭吴之战绝非简单的四个月就轻松解决。
吴国的失败,除了在战略上的失败,最关键的就是统治集团的失败。孙皓自当*以来,昏庸残暴,重刑罚,听信小人,甚至造成了吴国监狱饱满的状态,导致了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民间一片恐惧气氛。而这些事件直接造成了吴国基础实力的下降,农业破坏,生产下降。而将领请求孙皓加强江防时,孙皓却不以为然。尤其是建平太守吾彦发现晋在巴蜀造船的废料浮江而下时,请求孙皓增兵,孙皓仍不以为意。种种行为造成东吴内部之间极不团结,正如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晋于吴相比,也并非是好的,只不过腐败程度比东吴稍微好一些而已,在加上司马炎前期的*治头脑颇明,掌权之后积极发展经济实力。因此,晋朝的统治集团强于东吴的统治集团。再加上北方实力本来就高于南方,司马炎比孙皓聪明,又有羊祜等能臣,这才能一举消灭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