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大嘴读史
——史料摘译——
原文:
然其为相,特具位,未尝有所发明,脂韦自营而已。常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故世号“摸棱手”。——《新唐书苏味道传》
译文:
然而苏味道为相,只是充数,没有更多建树,阿谀奉承为自己打算罢了。苏味道经常对别人说:“处理事务不要决断明白,如果有错肯定要后悔,只要模棱两可就行了。”所以,人们管苏味道叫“模棱手”
1
这个宰相,打小文采就不错,他首发的“火树银花”被后人不断引用。
这个宰相,在其位不谋其*,还创造了“模棱两可”的成语,人送雅号“模棱手”。
这个宰相有个儿子定居四川眉山,很多年以后,眉山苏家出了“三苏”。
他就是苏味道。
2
苏味道是唐朝人。
唐朝不设宰相的官职,因为官制的缘故,可以称得上宰相的官职不少。
左右仆射可以称,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
在武则天当*的时候,她把*府机构的名字改了不少,最主要的就是把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
武则天延载元年,也就是公元年,一个名叫苏味道的读书人被任命为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就算是当上宰相了。
3
苏味道是一个年少成名的读书人。
那个时候,唐诗的江湖还没有那么热闹,大李杜小李杜这些牛逼的人物还都没有出生。
那个时候,关于写诗,有两个少年英杰,并称“苏李”。
这个“苏”就是苏味道,这个“李”是李峤。后世评论说,写五言诗,李峤稍占上风,作七言诗,苏味道更胜一筹。
后来,苏味道、李峤的组合又加入了两个新成员:杜审言和崔融,四个人并称“文章四友”,是初唐文坛的F4。
F4之中,都是大咖级别的人物。
李峤被后人誉为“才华乃天授,新诗贯宇宙”;崔融后来因为写作《则天哀册文》殚精竭虑活活累死;杜审言本人牛逼,还有个更牛逼的孙子——“诗圣”杜甫。
4
和牛人为伍,苏味道当然也不差。
苏味道最有名的一首诗当属《正月十五夜》,还是李峤更擅长的五言诗。
录于此——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描写的是元宵夜花灯盛况,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第一句“火树银花合”。苏味道是用“火树银花”这个词来形容花灯景象的第一人。
在汉字玩得炉火纯青的诗歌界,能有一个词传世,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5
在诗歌界,苏味道创造了一个“火树银花”,在官场,苏味道的创新能力依旧强悍,创造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成语。
苏味道登阁拜相,但并不称职,原因无他,就是不肯担责任。
苏味道不止一次对被人说:“处理事务千万不要决断明白,要是出错了,那就要担责任,只要模棱两可就行了。”成语“模棱两可就是这么来的。
苏味道因为被称为“苏模棱”、“模棱手”。
苏味道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奏章的文笔上,花在吹牛拍马上,花在自己的小九九上。
这个宰相基本上属于在其位不谋其*的典型。
6
占着茅坑不拉屎,兔子尾巴长不了。
苏味道在宰相的位置上才干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因为违法乱纪被免职了,不但免职了,还被武女皇关进了监狱。
当时一起坐牢的还有苏味道的一个同事,名叫张锡。这个张锡也做过宰相,还是“苏李”中李峤的舅舅。
张锡和苏味道在监狱里的表现完全不同。
张锡跟没事人一样,该吃吃,该睡睡,放屁打嗝晒太阳,该干嘛干嘛。
苏味道就不行了,坐着不舒坦,躺着不自在,面对牢饭也是一脸的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武则天看了有关两人表现的汇报,认为张锡不思悔改,直接流放岭南,至于苏味道,对专*有畏惧之心,属于还可以改造挽救的那部分人,降职去四川做了个刺史。
7
公道地说一句,在武则天时期当宰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统计,武则天当*的时候,宰相这个职务前前后后有73位之多。
当时的*治斗争波诡云谲,拥武的拥李的,挺男的挺女的,一锅粥,根本看不清。
一不小心站错队,那可就是身首异处的下场。
大嘴参照《新唐书本纪第四》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在年至年期间,武则天杀掉的有名有姓的人多达人,大到亲王,小到县令。
这里面不乏宰相。
这可是记载皇帝的本纪,只会写一些重要的事情,实际上杀的人还要多得多。
所以,为避免得罪各方,为保住自己的小命,苏味道的“模棱两可”实在是有些不得已而为之。
8
在地方上没多久,苏味道又被召回中央,圣历年间(-年)继续在国务院任职。
或许是*治斗争,或许是自污也不一定,没几年,苏味道又出事了。
这次是因为苏味道给死去的老爸苏荣(和那个贪官名字一样)迁坟,动静闹得有点大,被人告了。贬官!
又过了没多久,著名帅哥张易之倒台了,苏味道算是帅哥的粉丝,也受到了牵连。再贬官!
在贬官就任的途中,苏味道不堪旅途劳顿,撒手人寰。
没多久,武女皇也死了。
大家都不用再小心翼翼地瞎折腾了!
9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
老大苏伯、老三苏倜、老四苏惋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苏份与众不同。
苏味道死后,苏份就在四川眉山娶妻生子,定居下来,“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三百年后,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三儿子叫苏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
一直以为苏东坡是四川人,其实人家的墓志铭上写得明白“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栾城就是今天的石家庄。
10
现在看看,不愿担责任的官,实在太多了。
这都是苏味道的徒子徒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