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闹元宵
元宵节自是要张灯结彩闹一闹的,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送孩儿灯……
小县城里每年照例是要举行焰火晚会的,但是随着“禁放令”实施,今年这一俗例却销声匿迹,县城里也没有了往年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听说踩高跷、舞狮子等活动在北区举行,但是由于陪家人在体育馆附近闲逛,也就没有过去,不知是否热闹过往昔。
元宵灯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乃自古即有的节日,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元宵节定为参佛的吉日良辰。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便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随着时代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亦越来越浓,灯节时间也越来越长,汉代一天,唐代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灯节叫法
因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之日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灯”之说。
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得到可以脱离*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畜,无所遗漏。
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即是描述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的情景。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仿照事物形象编制成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智慧与技能。
文人说灯节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时放灯有灯市,有文献记载当时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当时诗人苏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诗云: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即描述了灯节之时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张悦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一句描绘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而唐崔液《上元夜》诗“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更是值得称道,此处虽未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欢乐愉悦热烈熙攘之场景。
其他诸如苏东坡的“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的“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其诗中的“影灯”即指“走马灯”。
明唐伯虎的“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阮元的“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姚元之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等等。
元宵节充满诗情与浪漫,往往与爱情相连,欧阳修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尽了相思之苦,其《生查子》亦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之句。
不过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其词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是团聚之日,是热闹之时,而我观其永远是家庭和睦之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