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最大特征就是灯会和灯谜:
元宵节古代是叫上元节,传统的上元节自然就是放花灯,都是官府主持的。放花灯在汉代就出现了,隋、唐、宋达到高峰。灯会自然最多的就是灯笼,大家都很熟悉,而且耳闻目睹。
灯会灯会上的灯笼集中国传统中的手工艺、绘画、剪纸、刺绣、纸艺、皮影、灯谜、造型、光影艺术、年画等等艺术于一身,在夜晚人们喜欢汇集在灯光通明处,灯光四溢,光影迷离,造型变化多样,自然吸引观赏者众多。灯笼上画面以民间传说为主题,有的是神仙*怪,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寓言,有的取材于忠孝人物,宣扬忠孝义勇等等。一个小小的灯会,可以让你看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故事。
灯会灯会灯会上的走马灯是最吸引人眼光的:
走马灯又称:蟠螭灯(秦汉)、仙音烛和转鹭灯(唐)、马骑灯(宋),跑马灯、串马灯。走马灯出现特别早的,利用蜡烛产生热气让多幅画面造蜡烛热气旋转,具有动态效果。是古代科技类创举和智慧结晶。其原理同现代蒸汽机原理类似。
走马灯走马灯走马灯的记述大量出现在古籍及诗词中: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就记载了走马灯夜市的热闹场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同如此描述走马灯:“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南宋·姜夔《感赋诗》“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中有云“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发《走马灯》为题的诗还有很多。
走马灯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灯节、上元节。
元宵节其由来主要有四说:一说,是汉代平定“吕氏专权”,庆祝时家家掌灯遂成传统;二说,是来源于火把节,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遂演变为掌灯;三说,源于道教的“三元节”: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四说,佛教说,即中国正月十五日,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这个有学者认为是附会之说,只是佛教界利用正月十五这一天来扩大自己影响罢了。
元宵节来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元宵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它代表了百姓们祈福、庆祝、对美好生活充满期盼的节日就足够了。
元宵节元宵节的优美诗词:
描绘元宵节的诗词和古籍有很多。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记载: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苏轼的先祖)《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唐诗人张悦则写下“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李商隐写下:“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这些都是描述元宵灯会的盛大、灯月交汇、观者如潮的场景。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元好问《京都元夕》: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卢照邻《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千门开锁万灯明元宵节是一个事件多发之日:
因为场景是一年最热闹的场景,古代好多小说中也把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放在元宵节,称为闹花灯,就是“闹事”的意思。好多演义类及小说类都有元宵节街头发生强抢民女,然后引发打抱不平的正直人士出面英雄救美的情节描述,救美之后抱得美人归的桥段也实在太多了。这也充分说明元宵节街上非常热闹,演义和小说把一些事件放在元宵节这个热闹背景下也不足为奇,再说这个人多的地方也很容易发生一些事件。
闹元宵或闹花灯关于元宵节那些浪漫故事。
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写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就是欧阳修版的《人面桃花》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殊途同归之妙。
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元宵节千古佳话传说很多的,所以更有称为中国“情人节”之说,当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情人“这一说的,更多是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是西方那种”始乱终弃“那种”情人文化”能相提并论的。也就是现代说的”不以结婚为目的,就是……“,后面自己脑补吧。所以我把”情人节“加引号,其实称为”相亲节“更为妥切。
在中国传统议论中不管是上层还是下层社会都是不会接受”情人“的,那叫”通……“。在上元佳节,古代未嫁女子难的可以自由在街上行走,如周邦彦《解语花·上元》词中就写了这个场景:”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在这种情形下男女邂遁的机率自然就大了,前提你要有才华的。在那含蓄的古代,男女相互青睐只能靠眼神交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心意了,剩下的就要找媒婆上门提亲了。
花灯流传比较广民间相传王安石“走马灯对联故事”娶贤妻:王安石23岁赶考中过一大户人家,门口走马灯上有一对联语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看后,不禁拍手连称“好对!”,然后人家主人追出来要一问究竟时,却发现王安石已经深藏功与名走了。考场上在王安石第一个交卷,主考官见状就想考考他,就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出联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之前门前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遂成经典佳对。这下联是来自于那大户人家门口的灯笼,感恩之余便又来到这个姓马的大门前。估计他这才时才知道对联是人家为了择婿而出的,自然成就一段千古佳话了。至于真实性如何也并不重要了。最起码说明王安石是很有才华,有才华的男子,佳人们自然是青睐有加的。
王安石“走马灯对联故事”娶贤妻元宵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底蕴是很深的!上元节发生浪漫的事也非常多